2017版NBA头脑风暴:设立季后赛外卡赛怎么样?

史上最丰厚的转播合同,创造新高的球员顶薪,层出不穷的豪华强队……这是NBA最好的时代吗?当然不是。尤其是对于总裁、总经理、经纪人、主教练这些圈内人士,最好的NBA永远在未来,说到现在的联盟则满腹牢骚。“你认为NBA还有哪些规则应该更改?”这个问题,永远都会收到不同的答案;那么现在他们又有怎样的奇思妙想呢?常规赛、季后赛、比赛规则、球员合约、全明星周末、选秀……到底哪一条建议最符合你的口味?
设立季后赛外卡赛
建议:那些本来无缘季后赛的球队,可以仿照如今NCAA的赛制再多打场比赛。这种一场定胜负的季后赛外卡赛,可以参考MLB联盟的外卡球队赛制,或者NCAA疯狂三月的赛制,让四支排名较低的球队进行生死对决。这样,联盟成绩排名靠后的球队会更有奔头,而多出来的比赛也能增加联盟的收益,实在是双赢。
点评:如今NBA疯狂三月已经不再是64强,而是68强,排名靠后的8支球队会捉对厮杀,4支胜出的球队拿到最后席位。2014年NBA理事会的记者发布会上,刚刚就任主席的亚当·萧华就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竞赛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商讨过后认为,联盟可以在合适时机引入‘季中赛’的赛制。大家都想方设法让联盟比赛变得更刺激。而有球队的总经理直言,‘打NBA比赛获得的奖励实在太少了。’”而萧华则表示,NBA只有一个奥布莱恩杯可以竞争,而欧洲足球以及篮球有包括联赛、杯赛等多个比赛可以打。萧华当时还表示,如果季中赛届时开办,举办NBA夏季联赛的非NBA球队所在城市的球馆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这样NBA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扩大。
但季中赛的问题在于,欧洲各队可以跨国、跨级别打杯赛,但NBA则没法找到这样的对手,无论什么样的赛制,都是30支球队的内战。所以,联盟想让季中赛保持高水准真的不容易,沦为表演赛的可能性倒是非常大。所以,与其用奖金吸引球员认真对待比赛,不如用季后赛资格刺激他们。比如,分区第一名到第七名直接得到季后赛门票,还可以在常规赛结束后休息一周,认真准备季后赛;而第八名到第十一名(甚至可以扩大到第十五名)将移师中立城市(每年换一个城市),为争夺本区仅存的一张季后赛门票进行最后一搏。不是七场四胜制,而是一局定生死,可以想见会有多么刺激!
当然,由于球队的排名涉及到选秀时的顺位,所以季后赛外卡赛也会引发很多问题。以第八名进入季后赛的那支球队,他的选秀顺位是应该按照常规赛结束时的排名?还是按照分区第八名?试想下,如果参加外卡赛排位最低的那支球队笑到最后,他们原有的高位签应该归其他球队?还是又打季后赛又抽状元签?又或者干脆将规则制定得更狠些:球队在外卡赛多赢一场球,他们的抽签机会也随之提升。想象下,上赛季排名西部倒数第二的湖人队,连赢三场拿到外卡,然后又提升了乐透抽签几率,简直太好玩了!
再想得深一些,如果设立外卡赛同时附带选秀抽签规则,还会有球队从赛季一开始就专心摆烂吗?
废除双向合同
建议:双向合同这个制度,对球员和球队其实是双输的。球员受合同所限,如果球队不征召他打NBA,就只能赚7.5万美元的底薪。而如果被招去打NBA,可以留在轮换名单里最多打45天,27.5万美元则是他的年薪上限。在双向合同之下,球队并不能保证球员打NBA的场次和时间,甚至不能保证能有机会打NBA;而且,只有这一支球队能够使用该名球员。而不签双向合同的球员,可以和30支球队中任何一队签约,10天短合同到长期合同都可以。球队会怀念当年可以在发展联盟随便选人的美好时光。如今在发展联盟表现最好的球员,几乎都被双向合同锁住了,而对他们有兴趣的球队则受到了限制。理论上,如果每支球队都用掉了规定的两个双向合同名额,那就是60人。平均到每个位置,就是12名球员。所以如果再有球队想在发展联盟签人,只能找到这个位置排到10名开外的球员。球队
应该有权利选择没有在联盟征战的最佳球员,而球员也应该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球队。
点评:让我们再复习一下新出炉的双向合同的相关规则,这样就可以解释会有球队和球员乐意使用它——
·双向合同的工资不计入球队工资帽,不许用使用薪金空间和特例。
·NBA经验不足4个赛季的球员都可以签双向合同。
·球员在NBA打球时,工资标准参照当季新秀球员最低工资(2017-18赛季为815615美元),在发展联盟打球时,工资标准是整个赛季75000美元。双向合同一个赛季能得到的保障薪水为50000美元。
·双向合同球员不能进入季后赛激活名单,但可以随队。
·双向合同球员只要进入激活空间,参与球队篮球活动,或者随队去客场,都算在NBA打球。
·球队在每年7月1日到常规赛最后一场比赛前这段时间里,都可以将球员的双向合同变为年限相同的底薪合同(最长2年)。球队也可以和球员谈判,在劳资协议允许情况下重签一份新合同。
·双向合同签署满30天后,球员可以被交易。
提出这个建议的经纪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涉及保障球员自身利益的言论确实值得听取。对于那些习惯过节俭日子的球队,这个规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让他们可以有廉价劳动力用。此前某些NBA球队的高层人物曾在私下里表示,他们并不担心这样的新规会导致发展联盟无法及时提供人才给NBA,甚至有人认为,再进行劳资谈判时应该扩大双向合同的数目,方便他们将看好的璞玉用最小代价收入囊中。
虽然按照规则双向合同也是可以交易的,但又有多少球队愿意成全他人呢?当然,就此废除双向合同也有些过于偏激了。所以莫不如采取一个折中方案:如果有NBA球队向其他队的双向合同球员开出一份保障性合同,球员有权利跳出原有的双向合同,签下更丰厚的合同。这样,球员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而球队也可以增加一个权利:如果他们不想被竞争对手挖角的话,可以选择匹配报价。新制度刚刚开始实行,总要有磨合期,大家要对它宽容些嘛。
取消活球暂停
建议:这样一来,球队的战术执行得更加流畅,比赛的精彩程度一定会有所提升。现在球队每次打到最后几分钟且比分接近的时候,简直越打越无聊,先跑个战术,然后叫暂停,球迷看广告消磨时光,教练换人安排战术。再打一个回合,继续叫暂停,又要看广告、换人、安排战术。只要还有时间,只要还有暂停,这个流程就会走一遍又一遍……篮球应该保持应有的比赛节奏才好看。
点评:即便是最精彩的NBA比赛,即便进入关键的最后时刻,你仍然可以利用暂停的机会打个盹养精蓄锐。这不是个例,是共性。此前有记者做过统计,比赛进入到最后两分钟,名为120秒,但实际用时都超过10分钟。如果比赛是弱鸡互啄,就更加难以入目了。虽然NBA早在2001年就修改了规则,将常规赛和加时赛的长暂停从100秒缩短到60秒,但从来没有被裁判严格执行过。此前有人用秒表统计了篮网的一场比赛,最后37.6秒整整打了11分钟,4个暂停全部超时,60秒长暂停从哨响到发球花了102秒,20秒短暂停花了67秒,而比赛最终剩下的时间都没有这么多。
理想的NBA比赛,哨响5秒钟以后,裁判就开始计时:短暂停20秒,长暂停1分钟。时间一到,发球方有10秒时间跑去底线或边线从裁判手中拿球,然后有5秒时间将球发进场。(如果涉及裁判看录像回放,则在裁判看完回放做出裁决后再开始计时。)这样,一个暂停耗掉的时间,最多只是暂停时间+15秒,而不是现在几乎翻倍。
很多暂停真的没必要。尤其是有时候球员叫暂停,仅仅为了摆脱暂时的危机。但这在其他领域是不可能的:足球运动员跑到吐血不能叫暂停,网球运动员打相持球时不能叫暂停,橄榄球运动员被擒杀的瞬间也不能叫暂停……但NBA球员却可以随时叫暂停,发不出球叫暂停,关键时刻没有跑出进攻机会叫暂停,被人夹击叫暂停。说得严重些,这些暂停符合规则,但不符合公平性,也不符合体育精神——除非没有暂停却误叫,否则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所以,剥夺球员在场上叫暂停的权利没什么不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球员在最后时刻力挽狂澜的神奇表演了。别说杜兰特库里勒布朗了,你不想再看乔·约翰逊再现单打王风采吗?你不想看到贾马尔·克劳福德充满街球味道的变向过人吗?而且当教练知道不再能够肆意叫暂停,他们会更珍惜暂停机会,布置更多回合的攻防战术。
至少,我们可以取消那个比赛最后两分钟暂停后前场发球的规则。你有没有发觉如今全场一条龙的精彩进球越来越少了?球员从后场一路带球向前,想出克敌良策,然后绝杀对手,这样的场景反倒在NCAA屡屡看到,为什么?就是因为NCAA没有这个前场发球的规则嘛!
全明星扣篮大赛改为正赛暖场赛
建议:如今的扣篮大赛越来越没有星味了。珍惜羽毛的球星想赢怕输,只有毛头小子乐意来博个头衔。如果改在正赛开始前,最好的球员登台献艺的机会自然增大,甚至可以改成一球定高下,可以现场报名,悬疑多了,比赛更有意思。
点评:球迷对扣篮大赛的期望永远都无法满足。乔丹vs威尔金斯、卡特vs弗朗西斯、阿隆·戈登vs扎克·拉文……这种对抗为观众带来了最大的视觉冲击,也留下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所以,用改革让扣篮大赛恢复活力,堪称众望所归。但怎么做才好呢?
比如,提升比赛节奏。一个又一个,一轮又一轮,太缓慢了。比如总用时30分钟,球员随便扣,多少次不限,评委选择球员完成最好的一次扣篮进行打分。
比如,多人单挑赛制。如今赛制是预赛和决赛各扣两个,这意味着进入决赛的球员要完成四个扣篮,想都做到尽善尽美太难了。如果改成八人参赛,预赛每人扣一个,前四名晋级;复赛每人再扣一个,前两名晋级;决赛每人再扣一个,分高者夺冠。参赛者多了一倍,总扣篮数只从12个增加到14个,用时应该差不多,但参赛者的负担减轻了,他们可以为每次扣篮投入更多体力和精力。而且每轮都是一扣定胜负,逼着参赛者要全力以赴。
如果我们再把扣篮大赛改到全明星正赛开始前,由预先报名和临场报名的球员,在限定时间内尽情扣篮,然后由评委选出奉献最强扣篮的那个人——50+45<48+48,我们不要这样的评选,最佳扣篮造就扣篮王,这才是理所当然。
打造常规赛系列赛
建议:季后赛系列赛打得非常过瘾,但一年中你只有两个月能看到这样的比赛。所以NBA不妨借鉴MLB的成功模式,在常规赛期间安排两支球队连打2-4场,打造成小型系列赛。这样球队可以更方便针对对手制定更为严谨的作战方针,比赛质量必然会非常高。而同区对手打这样的系列赛,可以缩短飞行距离,省钱省心。
点评:常规赛减负一直是热门话题。但受制于转播商等因素,缩减比赛场次等提议始终难以实行。常规赛延续近半年,打造“系列赛”是个足够新奇的主意,但并非没有可行性。当然,有人不喜欢两支球队一个星期里连打几场,但再仔细想想,可取之处也不少:东西部死敌来个主客场二番战,赛季后半段安排骑士和凯尔特人三番战决出东部头名,今夏都补强不少的火箭雷霆连打四场……真是想想就过瘾啊!毕竟,不是所有球星都能在季后赛碰到的,尤其是分居东西两区的球星,如果打不进总决赛就碰不到。如果NBA可以有限度地引入“常规赛系列赛”,无疑多了几个看点。
常年摆烂球队得不到分成
建议:摆烂本是球队从低谷中走出的一个好办法。成绩下降博取高位签,选到天赋更好的新人,提升球队实力,再在自由球员市场上吸引有实力的球员甚至大牌球星加盟,这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如今球队用这种方法太多太滥,毫无底线,严重拉低了NBA比赛的质量,伤害了购票死忠球迷的热情。所以,要让那些摆烂上瘾的球队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比如从联盟分红入手,惩罚这些不思进取的烂队,就像如今惩罚那些工资总额太高要交奢侈税一样。比如,如果一支球队在五个赛季里三次排名在联盟倒数五名之内,联盟就取消这支球队参加分红的机会,甚至要求他们像缴纳奢侈税一样缴纳“摆烂税”。无论当地市场是大是小,成绩始终提升不起来的球队都应该遭受惩罚,而不是反倒可以节约开支并享受分红。这样才能让那些无能且不思进取的管理层或者老板,该下课的下
课,该卖队的卖队——否则球队价值就会一路走低,损失越来越大。比起改变选秀规则,修正抽签几率,不如做得更彻底些,让那些常年低迷的球队真正肉痛,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
点评:按照这个建议,过去的五个赛季里,湖人、76人、魔术和太阳都至少有三季排名在联盟倒数五名里,他们应该接受处罚。而现实却是,湖人近三年选秀连续拿到榜眼签,76人则已经连续两年拿到状元秀,还拿到了实力不亚于状元的恩比德,以及另一个探花秀奥卡福。看着他们连年囤积高位秀但成绩始终不见起色,真是让人又怜又恨。
当然,在惩罚制度下管理层会励精图治,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必然能够提升战绩逃离联盟倒数区域。魔术就是最好的例子。2016-17赛季,这支球队五年间第四次排名联盟倒数五名以内,但平心而论,他们并没有故意摆烂。送走当家球星德怀特·霍华德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交易掉2013年榜眼秀奥拉迪波也是为了得到伊巴卡;魔术还斥重金抢下俾斯麦·比永博、杰夫·格林、D.J.奥古斯丁等球员,并长约留下富尼耶、武切维奇……当然,这样的阵容配置还不足以迈入争冠行列,但挤进联盟中游应该不是问题,只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不是所有成绩常年糟糕的球队都不思进取,这不是金钱惩罚就能够解决的。如果球队为了避免处罚,病急乱投医,签下了更多的溢价合同,前景岂不是更加糟糕?这显然也不是联盟乐意看到的场景。
所以,这个规则还需要仔细推敲。就像征收超级奢侈税,把制裁范围收窄就能够尽量避免“滥杀无辜”。比如,将规则从倒数五名以内缩减到倒数三名以内,那样的话就只有76人会挨罚,感觉就合理多了。虽然规则无法将所有的不合理都规避,像篮网已经没有选秀权,所以不可能存心摆烂,但如果新赛季成绩仍然糟糕,也将进入被处罚行列,但尝试下改变,未尝不可。
选秀年龄门槛重新调低
建议:以前,联盟允许高中毕业生直接参加NBA选秀,只要年满18周岁即可。虽然科比、麦迪、加内特等球星都是成功典范,但达到如此高度的毕竟是特例。而NBA在运营管理方面并没有规则和系统专门照顾这些低龄天才球员。当心智还不够健全的他们遭到挫折时,也没有好的办法帮助其及时调整,另谋出路。但现在联盟在这方面已经很有心得,准备足够充分,各种技术理论也非常先进。除了专门的助理教练、训练师,还有球员发展主管、营养师、理疗师等等。NBA球队和发展联盟球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可以让还没有为打NBA准备好的球员在更适合练兵的赛程磨砺。一切一切,都能够帮助一名18岁青年稳稳踏上NBA之路。所以,别再说将选秀年龄提升到20岁了,废除现在的19岁才能选秀的规定吧。
点评:“如果他们是白人冰球运动员,就可以进入职业联盟打球赚钱;如果他们是白人棒球运动员,也可以进入职业联盟打球赚钱。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黑人,联盟设定了这样的年龄限制,就只能进入大学联盟,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打一年球。这简直是虚伪得不能再虚伪的事了。”
2015年3月,NBA球员工会的律师加里·考曼在一个座谈会上强烈抨击了NBA选秀的年龄限制规定。自2006年选秀开始实行的这条规定,从来都没有得到球员工会的认可。
诚然,乔纳森·本德、夸梅·布朗、迪奥普、埃迪·库里等高中生乐透秀,都未能达到人们的期望。但看看在大学锤炼过的2013年状元秀本内特,比在NBA好歹打了12年的布朗强吗?另一位高中生出身的全明星球员小奥尼尔也说:“作为黑人球员,你难免会想到种族歧视导致这个情况的发生。你在棒球和冰球领域可没听说过。要求球员必须满20岁甚至21岁才能进入NBA是违宪行为,如果我满18岁都可以参军打仗,为什么不能打一场48分钟的篮球?”有数据显示,高中生球员和读了一年大学再参选的球员,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何况,在NCAA打球没有任何报酬,这意味着球员少赚了百万美元……
从如今的形势看,选秀年龄门槛再度提高短期内很难成行,因为这意味着劳方再度做出重大让步。在选秀制度中增加相关的弹性条款,让那些真正优秀的高中生无需到大学一年游,并不是什么坏事。比如今年刚刚18岁的R.J.巴雷特,他的风评早已高过绝大多数比自己年长的大学球员,进NBA有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