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足协新政:为新生代腾空间 让中生代挤破头

《新民晚报》关尹12-23 20:00 体坛+原创

据《新民晚报》报道 U23新政出炉,有人欢喜有人愁。对1995年出生的球员而言,无疑将迎来最好的时光;但对于同样还算年轻的93、94一代,则无异于晴天霹雳。

正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名句: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新政成就了“U23”这一个特殊群体,却也无可避免地将造成其他年龄段一群人的落寞与悲伤。

他们迎来“盛世”

出场人次必须与外援出场人次相等,并且首发11人中必须至少要有1人——不难看出,足协新政对U23球员的照顾非常明显。限制外援、扶持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无疑是足协力推此项政策的原因。说得严重一点,再不限制,中国联赛将变成“外援联赛”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前不久召开的“职业俱乐部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会议”上,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了他们对中超、中甲俱乐部的调查结果,并将中超的人工成本跟世界上其他联赛进行了对比,中超的这一项支出以68%毫无悬念地拿下了“第一名”,其他国外知名联赛中,英超人工成本占比58%、法甲占56%、J联赛占45%、德甲占42%。

中超的转会支出主要花在了引进外援上,尽管中超水平与五大联赛相去甚远,但球员身价和薪水却跻身第一集团。高额转会带来的投资虚火上升,让中超联赛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对外援的过度依赖也挤占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年轻队员,更没有比赛可踢。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中国足协出台了2017版的U23新政,如今又迅速推出了2018年“加强版”。

在新政的保护下,出生于1995年以后的球员无疑最受益。23岁的他们,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恐怕很难在职业足坛获得亮相。但有了这一纸命令,尤其是从2017赛季的“1人”增加到“出场人数必须与外援相同”,他们将得到大把机会,毕竟绝大部分俱乐部还是会用满三外援。

可以想象的是,各俱乐部将囤积大批U23球员,优秀的年轻球员将成为紧俏品。而联赛冠军的归属,某种程度上恐怕也要由U23球员的质量决定。

他们有些失落

足协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年轻人,但这里的年轻人,或许特指的只是“23岁以下”。对那些大于23岁、实力上却又不能完全占据主力位置的中生代而言,他们的空间就被压缩。现行政策下,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奇景:23岁年薪千万,24岁扫地出门。

简单算一笔账,每场球赛主力加上可上场替补为14人,2018新政出炉后,外援与U23两者3+3的名额几乎占据其中一半,最受冲击的无疑就是本土中生代球员,而在U23这个概念出现后,中生代的群体已经被重新定义,刚刚到24岁的球员就被归入这个行列。

不难理解,在年龄划分上的“一刀切”,造成的局面就是,某些年轻球员很可能只能踢一年。比如,在2017赛季符合条件的1994一代,到了2018赛季就“超龄”了。但从实力上说,他们往上不如年纪更大的一辈经验丰富,往下不如有政策保护的更年轻一代,大多数只能接受被“牺牲”的命运。尤其在新政的影响下,各俱乐部必然囤积更多的23岁以下球员,留给他们的空间就更小了。

以上港俱乐部为例,今年全运会夺冠的93、94一代,无疑将面临严重冲击,比如实力不错的林创益、张一、张卫,甚至包括国脚傅欢都无法避免,在竞争中已然处于劣势。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才25岁而已,同样需要时间和机会去积累经验,否则如何成长成熟?

难怪有人调侃说,也许在将来,如果一名球员23岁之前还踢不出大名堂,那24岁就可以退役了,留给你的机会只会更少。从这个角度来看,“U23”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生硬? 


U23  /   足协  /   新政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