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意甲中资盘点:米兰城来了中资 丢了世界

王勤伯01-01 10:52

2017年没有留给中国力量投资的米兰双雄太多美好的记忆。各种希望、疯狂、热情都被现实的冷水浇了一头,2018年,意甲中资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

新年之前进行的米兰德比中,AC米兰凭借小将库特罗内在加时赛的进球1比0淘汰国际米兰。这场比赛中,尽管AC米兰老板李勇鸿到场观战,外界仍然没有看到期待的两个中资握手的图片。

《共和报》上赛季曾有报道,苏宁认为自己和李勇鸿路数不同,不想和AC米兰投资方在形象上搅成一体。本赛季意甲米兰德比之前,多家中国媒体曾收到两支球队里其中一个投资方的报道指令,要求不要炒作“中资德比”,并尽可能不要提中资的名字。

不是说投资意甲豪门可以为自己换来无穷尽的广告效应吗?为什么那么害怕自己被提到?为什么上赛季自己赞助自己4500万欧元这件写进了国际米兰公开财报的事情却不想让中国媒体写出来?

这里我们必须回到中国力量投资米兰双雄的社会经济背景中。2015-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股冒进的海外投资热,也混杂着各种以海外投资为名的资产转移。不过央行、外管局等部门反应速度很快,多次发文发声, 反对非理性海外投资,迅速收紧瓶口。

苏宁和李勇鸿投资米兰双雄的另一个背景,是2016年以前中国体育产业的投资融资热潮。各种项目都在上马,在不少人看来,AC米兰、国际米兰这种年运营需要保证至少5、6亿人民币净投入的豪门俱乐部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搞这点钱不费吹灰之力。然而,2017年,很多体育产业创始人都在抱怨寒冬了,可见降温幅度。

尽管张近东是一个有实业有名誉的大企业家,而李勇鸿只是一个身份神秘甚至不乏污点的大投机者,他们在投资米兰双雄的动机上并没有正邪之分。

足球转会市场记者迪斯塔索在新年之前发表了一片措辞强烈的文章,认为苏宁根本不是带着对国际米兰的爱来投资这个俱乐部。“无论有没有FFP(财政公平竞赛规则),钱都是可以拿出来的。”

上赛季也有FFP限制,国际米兰投入1亿欧元进转会市场,这被部分球迷当作苏宁愿意为球队花钱的例子,之后苏宁不再花钱,这些球迷又在舆论上把责任都推给国家对海外投资的管制,就好像是中国政府的举措耽误了国际米兰。

实际上,投入转会市场的钱并不是苏宁直接掏的,而是出自国际米兰账面,这也导致上赛季国际米兰出现巨大赤字,为了应付欧足联,苏宁又以自己赞助自己的形式写入国际米兰账面4500万欧元“收入”。这笔钱到现在也没有打到国际米兰户头上。意大利“足球财经”网站披露,国际米兰公开发债官方文件的书面表述里,又是中国政府耽误了国际米兰得到苏宁的赞助。

这些都说明央行对足球俱乐部等非理性投资的批评是正确的。如果苏宁把旗下上市企业的利润拿去支撑国际米兰每年5、6亿的净投入,股民绝对不会同意。但苏宁旗下非上市企业就有这样雄厚的利润保证持续投入吗?融资和发债一样,需要拿经营成绩说话,如果没有写入账面的4500万欧元,苏宁还可以扬言“国际米兰经营状况良好吗”?

出国投资却对国外情况缺乏了解、出了问题又把锅扔给中国政府的行为,是很可怕的,无论对于中国政府还是中国经济的整体形象。

AC米兰的情况更为复杂。李勇鸿收购这家俱乐部,依靠的是把AC米兰拿去抵押借高利贷。为了在2018年偿还高利贷,李勇鸿必须借到更多的钱。这可能会导致AC米兰债务雪球在一两年之间迅速滚大。只要债务突破一个临界点,愿意接盘的人就会立即锐减。

同样,《纽约时报》等国际大媒体对李勇鸿身份的追踪调查,印证了此前的诸多怀疑。中国力量投资米兰双雄根本就和所谓“帮助中国足球进步”的目标差之甚远,倒是让人感慨,两个曾经最受中国球迷喜爱的俱乐部,在中国力量介入后,却距离世界豪门的面貌越来越远。

意甲  /   AC米兰  /   国际米兰  /   苏宁  /   李勇鸿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