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体育化杂谈2:从NBA谈电竞的竞技个性化

李楷平01-30 11:38 体坛+原创

前些日子,韩寒的文章《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席卷微博与论坛。十几年前,20岁的他被一群小学生在足球场上20比0完虐。事后晒出照片,赫然发现这群小学生里居然有前国脚于海。

找到青梅竹马的老对手只是意外收获,韩寒主要想描述一个现象:普通人与专业运动员的差距,往往比你想象中大很多。

竞技高度决定明星价值,这是体育产业的本质逻辑之一。

体育有明确的规则和舞台,一言不合不服solo,上场遛遛就知道谁高谁低。站到最后那个人,最符合普罗大众“英雄情节”的定义。我能,所以我是明星;你不能,所以你是吃瓜观众。世界上商业价值最高的体育明星,NBA篮球明星和欧洲足球明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力量”最典型的代表。

如今,电竞明星竞技高度并不逊色于传统体育明星。

在电竞领域,我也曾见识过“一无所知”的力量。那是2006年xiaoT随wNv前往我所在大学举办校园活动。活动最后照例是友谊赛环节,某民间高手登场与xiaoT切磋war3,结果当然是xiaoT大胜,而且——xiaoT用的是60%血量。此事在很长时间内被校园war3圈津津乐道,不少跃跃欲试的校园高手们见识了职业与非职业的鸿沟,从此打消走职业道路的念头。

体育赛场上星光熠熠,“一无所知”的力量也不是一成不变。

NBA数十年,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篮球巨星,但你很难找到两个风格完全类似的球星。前些日子路过野球场,发现年轻人都喜欢站在三分线外张手就投,把篮板砸的砰砰作响,这自然是在模仿中场线就敢飙三分的库里。再早几年,年轻人模仿科比转身跳投美如画;再再早几年,年轻人还模仿艾弗森的crossover突破。另外,奥尼尔城墙般的身体一转身压倒几条大汉,詹姆斯坦克式突破挂着人上篮,这些属于可望而不可及,只能远观无法模仿,除非是半职球员遇到年轻的韩寒。

足球是一项把足球搞进球门的运动,巨星们同样是各有绝活:梅西盘带灵活如猎豹,C罗力敏皆备如猛虎。不用上溯到齐达内的马赛回旋或罗纳尔多的踩单车,就这两个当代顶尖球星的风格与话题,已够足球迷们争论十年。

当一项体育产业高度成熟后,竞技化之外的个性化也是明星的重要属性。

体育受众多是年轻人,崇尚个性。竞技个性化,更容易让粉丝找到属于自己的性格、偏好的映射。我读书的时候,NBA第一人是乔丹、科比,然而我自己最喜欢的先是斯托克顿,后是纳什。原因无它,本人身体单薄,突破被挡,投篮被冒,于是被迫喜欢上传球这项艺术。

从目前来看,电竞在竞技个性化方面还较为单薄。

以MOBA游戏为例,用同样的英雄,你能说两个顶尖选手之间有多大差别吗?更何况由于平衡性原因,每个版本真正强势的总是那几个英雄,你也用我也用,大家套路还一样,拼的是小细节和执行力,虽然精彩却容易审美疲劳。

当然个性也有:当年yyf一套双刀、相位、战鼓的小狗出来,与其他选手的套路迥异,玩家欢声雷动,冠之以“yyf套装”。

w33在major大赛上点出米波,再早一些若风在比赛中点出卡牌,都会引发全场高潮。包括LOL龙王刚出的时候,北美huhi一手龙王;今年的越南打野levi一手梦魇;甚至uzi的一手韦恩,也有类似的效果。

别人不会用、不敢用,我能用、敢用,这也是典型的竞技个性化。

但是和传统体育相比,电竞的个性化还是不够浓烈。这不光是选手的原因,也有产品的原因。

电竞产品是纯数字化的,大多数情况下,技能释放次序、时间、距离从算法上有一个最优解。选手对抗时,大部分比拼显示在小细节和执行力上,而留给选手自主决策的空间往往偏于宏观。也正是这样,使得偏宏观的RTS选手竞技个性化更容易展现。如当年韩国星际1联赛,同样是神族,bisu就看前期风骚的小操作,Best就看中后期暴兵如尿崩,Jangbi就看进攻之王的凌厉。不同选手的亮点各异,观感不同,而他们相互之间也永远复制不了对方的特长。

随着电竞行业发展,未来电竞的“竞技个性化”会达到传统体育的高度吗?“一无所知”的力量,是否能变成“与众不同”的力量?

回头想想,早年NBA球星们拒绝扣篮,球场上连3分线都没有,数十年后扣篮和3分却成了球星们个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的电竞行业,也许隐藏着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潜力。

电竞  /   体坛电竞  /   LOL  /   DOTA2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