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平昌冬奥 中国军团如何征战?

出席平昌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已于1月31日正式成立。引起外界关注的是,共有82名冰雪国手出征平昌,官方说法是“参赛人数创历史之最”(注:2010温哥华冬奥会91名运动员),比四年前的索契冬奥会多出16人。参赛规模大幅上升,原因很简单,4年后的下届冬奥会我们是东道主,全力为北京冬奥会练兵,是角逐平昌冬奥会的主要目的。
对中国而言,平昌冬奥会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有几分相似。当时,2008年奥运会已确定在北京举行,国内对雅典奥运会的重视度明显高于往届,当时派出的运动员中,不少是二十岁上下的小将,因为北京奥运会时他们将成为处于当打之年的主力,练兵意图一目了然。雅典大战,中国代表团获得32枚金牌,首次跻身金牌榜前两名,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双赢结果,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数、金牌榜排名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也让年轻运动员提前感受到奥运赛场不一般的竞争氛围,为4年后冲击北京奥运会金牌榜榜首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规模陡增,不仅仅是练兵,还有借举办北京冬奥会之机,填补一些冰雪运动的空白。据报道:与索契冬奥会相比,中国代表团在扩大参赛项目上实现了较大突破,参赛项目为历届冬奥会最多。我国首次在1个大项、2个分项、10个小项上获得参赛资格……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至今仍不是一个冰雪大国,目前只是“冰”强“雪”弱的“瘸腿子”,借助举办冬奥会之机发展壮大国内冰雪队伍,是一个明智之举。
当然,北京冬奥会要办得成功圆满,一流的比赛成绩只是一方面,出色的办赛水平同样不可少。
过去20多年,我们举办过亚冬会、大冬会等大型综合性冬季运动会,也举办过短道速滑世锦赛以及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的国际比赛,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冰雪运动办赛经验。当然,上述诸赛事无论是赛场、服务、交通、接待等方面均无法与冬奥会相比,这是今后几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必须攻克的难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承办了不少国际高水平赛事,其中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北京奥运会的办赛水平更是被外界赞誉为“空前绝后”,这说明我国具有承办世界顶尖大赛的能力和智慧,把北京冬奥会办成北京奥运会那样的圆满盛会,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信心。
当然,和冰雪运动传统国家相比,我们在办赛经验、比赛场馆等软硬件方面存在的一定差距,这些差距明显高过了夏奥项目,这些都是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不能忽视的。平昌冬奥会的召开,让我们的办赛人员得以零距离学习外国同行先进的办赛经验,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平昌的一大目的。
谈到竞技体育,肯定绕不开一个话题——金牌。金牌诚可贵,说多也会俗,关键是从什么角度聊。
曾几何时,金牌是中国冰雪运动的一个伤心话题,随着杨扬在2002盐湖城冬奥会上的一次有力冲刺,随着近几届冬奥会国手夺金面的逐渐扩大,中国代表团能否进入金牌榜不再是诱人话题,国手夺金几何、个别项目能否实现突破……才是外界关注的。
其实,不仅仅是国内媒体,境外媒体也免不了金牌这个“俗话题”。近来,世界权威的体育数据公司Gracenote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预测平昌冬奥会各项目金牌得主,随着开幕日期的临近,该机构预测周期越来越短。境外体育数据公司预测水平一向不俗,里约奥运会一家机构成功预测到“体操梦之队”将无缘金牌,水平之高可见一斑。根据Gracenote最新一期预测单,中国代表团将获得7枚金牌,这可是创造中国代表团历史之最的佳绩!
权威预测机构高看中国,说明我们具备较强实力,但对正处于备战中的国手来说,行情看涨未必是件好事,这对他们的心理将是一次无形的考验。
种种迹象表明,国手参加在邻国举办的奥运会、亚运会,心理负担往往会加大,前有1986年汉城亚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覆,后有1998年长野冬奥会之鉴。汉城亚运会,整体实力明显占优的中国代表团,最终仅以1枚金牌之优险胜东道主;汉城奥运会,中国军团遭受惨败,此战导致当时的国家体委主要负责人下台;长野冬奥会,那次出征国手志在必得,结果捧回的是6枚银牌、2枚铜牌,冬奥金牌梦推迟到本世纪初才实现。
闲话多了这么多,目的是想强调一点,参加在邻国举行的大赛,我们有“天时”之优,但“地利”和“人和”都不占,而且无形之中压力也会增大,这是代表团上上下下绕不开的一道难题。当然,但愿这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