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新政促U23小将成抢手货 约占内援转会市场4成

马德兴03-02 15:00

《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报道

新政本是希望加强国内年轻球员的培养,令更多新人得到锻炼,以便今后更好地为国家队、国奥队使用。但由于政策拟定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细节,也就造成今冬转会市场的另一现象:U23球员成为内援市场的主力军。

本赛季,倘若一支中超球队使用三名外援出场,就必须要有三名U23球员亮相。于是,各队就要储备足够充裕的U23球员,以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据统计,2018年中超16支球队,一共引进的内援人数达到78人,其中的35人属于U23球员,占内援转会总人数的44.87%。在过去5个赛季,这是中超联赛从未有过的现象。因此当外界不断发出感慨,“或许23岁以上球员无球可踢!”从数字上来讲,这并非空穴来风。

而且,仔细查看16家俱乐部这一冬天引进的内援情况,只有大连一方、北京人和、山东鲁能、上海申花和上海上港五队,最终没有引进一名U23球员。这从一个侧面足以说明:这些俱乐部的人才储备相对充实。而一直号称打造“全华班”的广州恒大队,今年买入的5名内援(邓涵文、杨立瑜、唐诗、胡睿宝和钟义浩),全部是23岁以下,U23球员所占引进内援的比率达到100%。而像天津权健和天津泰达,所引进的U23本土球员,同样占据较高的比率。尽管天津权健存在接手俱乐部时间较短的情况,但两家天津俱乐部大量引进年轻球员,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目前天津足坛的后备人才,其实是处于短缺的状态。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量引进U23国产球员,或许从一个侧面佐证“造船不如买船”的说法。但同时,由于U23球员属于“奇货可居”,无形之中又将这些年轻球员的身价“炒高”,让这些年轻球员很容易就能拿到高薪,进而失去技战术和业务上的追求。这对年轻球员的成长,反而未必是一件好事。

毕竟,如今的政策让现在的年轻球员哪怕在冷板凳待命,一年也可以轻轻松松地拿到两三百万甚至更高的年薪,这与日本规定年轻球员的最高月工资不得超过万元,其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当然是政策上的漏洞,更是让很多经纪人在无法通过外援挣得更多佣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运作年轻球员来弥补,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中超  /   中超转会  /   U23球员  /   邓涵文  /   杨立瑜  /   广州恒大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