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专栏】苏炳添约战世界纪录 你期待吗?

杨健03-05 13:03

特约评论员杨健述评

一个月之内,苏炳添频繁打破60米亚洲纪录,着实令人振奋。

众所周知,苏炳添的起跑和前程能力,一直以来是他的超级强项。他的步频和步幅的稳定结合、启动连接和重心的稳定控制、快速提升最高水平速度的能力都是世界最高水平。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的跑道上,在起跑阶段,靠他的相对低重心快速起跑加速节奏,几乎带乱了博尔特的前三十米。那一枪,世界上最快的“闪电”也不愿意与苏炳添成为相邻道次的对手。

其实60米、100米、200米虽然都是短跑项目,但训练方式和训练重点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有彼此促进的部分,但是在强化专项能力上却有所不同,而在这之中,60米和100米相对接近,而200米差别较大。

历史上我们见证过很多短跑传奇,“猎豹”莫里斯·格林的加速能力是历史上最好的,他保持的60米纪录在今年才被科尔曼打破。创造新的人类60米极限的年轻的科尔曼,在去年伦敦100米决赛,他紧随加特林击败博尔特的那一枪,你还没有太明显的直观感觉,但在今年美国南卡罗莱纳的邀请赛上,他跑出的6秒37的那一瞬间,确实让人感觉他是在飞。

科尔曼和苏炳添的身材都不高,在前10米的快速加速中,本身小个子运动员相对较高的频率就是优势,但仔细分析,科尔曼和苏炳添的步幅一点不输给身边的身材较高的选手,而且在前三步的支撑上,反而是幅度更大的。这样就形成了,科尔曼和苏炳添的加速效果都很好,他们都能够在出发阶段,形成很明显的优势——他们几乎都在出发20米之后,处于半个身位的优势。

这样的优势,在60米比赛中超级可怕!因为如果是100米,每个运动员不会毫无保留的加速跑,因为即使前20米处于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后面还有很长的80米的距离,而一旦运动员在最短时间达到最快水平速度,而且又没有绝对能力保持这样状态的话,后面就容易跑“崩”。

去年,苏炳添在尤金超风速每秒2.4米的情况下,跑出9.92秒之后,他跟我说:“跑完这一枪,最大的收获是,我知道我的身体和肌肉能够承受这样的速度压力了!”

这就是运动员切身的感受。常年以来,我们的运动员也有很强的加速能力,前面也能很快,但是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速度带来的负荷,也就是我们总是会看到最后30米,我们的运动员保持不住向前的节奏,开始犹豫,最后功亏一篑!

比赛60米,如果起跑能像苏炳添和科尔曼这样领先半个身位,身体完全直立,衔接三四步之后,后面就只有30米距离了,这样的领先压制,会让领先的选手后面越来有节奏感,越来越放松,直到跑出创造历史的成绩。

当然,60米同样需要后程保持速度的能力,60米比赛同样在后程也容易跑“崩”。在这方面,苏炳添这些年强化训练的效果很好,让他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苏炳添跟我说过:“人们一看到我出来比赛,就是想到要跑10秒,而我总是不想成绩,我就是想,这一枪我的要求是什么,我最近练的是什么,就想一件事情!”

是的,能够在每一次比赛中,只专注于一件事,只把最近训练的要求做好,看似简单,实属不易!这需要大量比赛的信心积累,需要常年的优质训练能力的积累,甚至需要一种真正能享受比赛,享受自己热爱的项目的心境。苏炳添正是这样的运动员,他是我见过的训练最刻苦的田径运动员之一,常年征战,他头上光环无数;这些年,他也坦言自己太累了,很多次想要退役;这些年他也有了温暖的家庭,有了爱人的坚定支持;这些年他早已看淡胜负,但是又心有不甘。

苏炳添曾经对我说:“如果没有一双钉鞋和一条跑道,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我总是想,如果错过最好的时光,我以后就没有机会重来了!”

这枚银牌,是对他最好的礼物;而6秒42距离6秒34的世界纪录,并不遥远。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