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联一系列改革频遭吐槽 忽视球员意见如何能走远

体坛+记者李婷报道
德国羽毛球公开赛激战正酣,但球员们对于发球新规的吐槽却成为了这次比赛的主旋律,无论是发球还是强制性参赛,世界羽联近期的一系列改革都让球员怨声载道,那么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前,世界羽联是否也应该聆听来自运动员的心声?
去年11月,世界羽联在牙买加召开的年度大会上通过了发球新规则,要求运动员在发球时击球点的高度不能超过1.15米,本周开战的德国羽毛球公开赛就成为了这项新规的首个试验田,就像新规刚刚发布时就遭到质疑一样,真正在比赛中面对新规则的挑战,运动员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林丹在赛后就发长文表示:“作为球员的我挺无奈的。今年德国开始推行新发球规则,很多球员都被判罚违例,我也被判了。现在比赛的重心不再是球员,裁判他们能直接导致比赛的走向。世界羽联你们又想干吗?你们改发球的规则意义在哪里?是为了羽毛球变得好?说句心里话,一点也没有。”
林丹的发声只是一个代表,其实早在2017年4月,世界羽联一开始是决定将发球高度定位1米1的,当时丹麦名将阿塞尔森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蹲在地上和跪在地上发球的姿势来表达自己对于发球规定的不满,只不过他的抗议完全不奏效,到了现在的德国公开赛,1米1的高度反而提高到了1米15了。
世界羽联在本赛季其实制定了一些列的新规,除了发球高度外,对于高排名选手的强制性参赛更是引得诸多名将不满。其规定是世界单打前15和双打前10的选手必须至少参加12站比赛,如果不能完成,就要面临巨额罚款。
即将36岁的李宗伟就表示:“如果必须参加12项巡回赛,意味着今年我要打19站赛事,即使年轻的时候我也做不到。”于是大马一哥干脆直接退出年初的一些赛事,无视罚款。阿塞尔森也表示:“如果一位球员一年参加20项赛事,身心都会非常疲累,也肯定会增添更多伤势,但很遗憾,羽联却不想改变。”
其实世界羽联的改革一直以来都会受到球员和协会的质疑,在2015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半决赛中,王适娴右膝受伤,却带伤与李雪芮完成了比赛,李雪芮赛后就表示:“世界羽联规定,比赛如果在同一支球队的队友之间进行,参赛球员不能选择退赛,如果有人选择放弃比赛,则比赛双方都不会得到相应的国际排名积分。”
李雪芮认为:“我觉得世界羽联可能还是要考虑我们球员在赛场上的具体情况,出现这种急性伤,仍然被要求继续坚持比赛的话,很容易造成运动员的二次受伤。”可见,世界羽联从之前到现在的众多改革,并没有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更没有在他们中间做过调研。
如果说只是某项改革得到某个运动员的质疑,那或许只是某一个新规定和某一名球员单方面的问题,但诸多改革都没能得到参赛球员的支持,世界羽联是不是应该进行反思,在做各种改革之前,是不是应该和运动员进行一些商讨,来听听来自运动员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