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过大国足失去思考能力 里皮用对攻留住颜面

捷克不熟,但全北现代我们总不陌生吧?该队曾大比分把上港、国安、鲁能和权健等中超球队打成惨案队。大家看完中国杯的三四名决赛,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4个进球全部是边路传中所致,捷克就是拥有2个金信煜4个李在城的欧洲加强版全北现代。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建议大家把中国队看成2018年的上海申花,实力一般且不会防守的上海申花。
当比赛双方的实力差距大到一定程度,跟教练有关的比赛资源就不再起任何作用,不在服务区了。 由全北现代所致的各种惨案,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一点。就中国队而言,塞尔维亚、哥伦比亚两战包括这次中国杯两战,都是如此。具体表现在大脑缺氧,已经彻底失去思考能力了。表面上看,打捷克的上半时踢得还行,但实质是,比赛刚打到15分钟,就开始失去思考能力。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事实上,职业球员对脚10分钟左右,大概就心里有数了。这个过程不需要太长时间,然后,就是彼此你知我知。
这一点已经讨论过多次,现阶段中国足球的主要矛盾和国情是,球员个人能力不过关。如果没踢好,多半是这个基础性的问题,还没有奢侈到讨论阵型、战术等组织方式的地步。当然,绝对不是说,阵型、战术不重要。所以,我真的不希望听到转播机构解说员说中场换人影响了下半时的丢球,这个关系不大。
比赛如同烧开水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上半时10分钟,就开始就烧了。没丢是幸运,但已经烧到80度了。请注意,捷克人是对位换人,就是说,他们认为问题不大,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间早晚的事。然后,水一直在烧,57分钟,水烧开了。
很多朋友可能在想,中国队实力这么差,怎么不打防守反击,用那么多攻击球员打对攻是不自量力。当听到这些言论的时候,我想,吴金贵指导应该是笑而不语。这就是我为毛用上海申花类比中国队的原因。请大家注意,开季以来,上海申花面对各路强敌,是怎么踢的?明明实力不行,打的也是对攻。
正因为意识到了防守资源守不住,谁守谁死。我想,里大爷和吴金贵一定评估过,死守会死得更难看。不这么踢,就不是1:4,而是0:5甚至更多。所以,才选择铤而走险打对攻博一把,万一博中了呢?很多时候,对攻不是因为勇气和自信,恰恰相反,对攻是因为对防守的不自信的铤而走险。申花对恒大、悉尼FC和鹿岛鹿角都是如此。能够连平悉尼FC和鹿岛鹿角,实在是平局当赢的正确战术运用+运气,而输恒大,就是前文说的不在服务区,打法没错。
从根本上说,防守底蕴就是冠军底蕴,别以为防守好打,敢打防守的都是有冠军底蕴和气质的球队。比如意大利、比如穆里尼奥,说他们摆大巴丑陋的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给我摆4个世界杯冠军还有2个欧冠冠军看看?
从战术运用的角度,中国杯两战的战术思路都是一样的,就像尤文打托特纳姆热刺的首回合主场,上来就是高位逼抢拼开局,力图趁对手立足未稳用闪电战突袭远道而来的客队。如果偷到了,就在接下来的比赛过程中,逐渐注入防守资源死守。
所以,事实上,中国杯第二战做到了首战没有做到的事情。范晓冬的进球,虽然越位,但这是整体战术清晰的结果。并且,成功地守住了上半时。这就是进步。当然,还包括比赛态度。
至于,下半时没守住,那木有办法。谁都知道,闪电战+高位逼抢提前消耗了比赛资源,时间拖得越久,战线拉得越开,越没戏。然而,正因为如此,说明了闪电战+高位逼抢是正确的战术选择。如同二次大战的希特勒们,之所以选择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恰好就是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资源有限,时间越往后走越不好弄。 个人觉得,从锻炼队伍的角度,还是去年的中国杯对手比较好,欧洲三、四流的,比我们好的不多,能够在一起打一打。实力差距太大的话,锻炼价值几乎没有,纯粹的背景板。至于,里大爷是否能够高薪续约,我完全不关心。
在这样的时刻,我想起了西班牙人对中国足球的评价,“中国人建设足球,不是从地基开始,往上盖。而是,从上面开始,往下面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