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传控已成怯懦者的游戏 2018敲响传控丧钟?

林良锋07-02 02:52

体坛周报记者林良锋述评

继德国、葡萄牙、阿根廷出局后,西班牙也被淘汰了。西班牙死于点球“轮盘赌”——帝俄时代军人之间酗酒时的余庆节目,也算死得其所。世界杯进入32强时代,东道主一直能在互射点球中胜出。西班牙提前离席,不是因为俄罗斯发挥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自己受困于过去成功的打法。没错,是传控害了西班牙。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球队落败而归咎于某一打法的咄咄怪事,但现实非常讽刺:90分钟内,西班牙传了千余脚,俄罗斯不过二百,最终却是俄罗斯赌命成功。

传控本旨为守不为攻

俄罗斯的实力不如西班牙,即使有坐拥地利和人和,该队要在90分钟内击退西班牙也是难事。西班牙竟然也接受这一安排,就难以理解了。是耶罗半道接手球队,经验和能力都驾驭不了这样的场面?还是西班牙突然对自身产生了怀疑?是俄罗斯的临场调度更到位?还是西班牙缺乏以传统的方式解决战斗的胆识和办法?我倾向于最后一种结论。西班牙凭借控传行走江湖近十载,是这一打法的祖宗,德国、阿根廷等队不过是出于仰慕和照搬。如果他们也穷途末路,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言:本届大赛是传控谢幕的拐点?

西班牙没有进球,那是对方防守定位球时馈赠的礼物。直到伊斯科射门被对方后卫舍身封堵,迭戈·科斯塔的头槌被阿金费耶夫轻松没收,西班牙甚至没有录得一次射门,没有一次射门打在门框范围之内。但在阿金费耶夫摘下科斯塔的头槌时,西班牙已经录得600余次传球,场面一边倒。

你不禁要问:如此强势的控传却创造不出有效的射门机会,所为何来?有必要澄清一次:当初控传在巴萨成型时,主旨不在进攻而在防守,早在六七年前已经有行家指出这一点。西班牙的实力强于俄罗斯,自1964欧洲杯决赛击败苏联,他们在大赛从未输过俄国人,也从未怕过俄国人,2008欧洲杯西班牙崛起,曾两次大胜对手。为什么还要以这种方式和对方磨洋工?

一种解释是:西班牙试图以控传,最大限度消耗对方的体能,在赛事尾声发起总攻。这个设想的背面却是消耗对方体能的同时,也消耗了自己,浪费了时间。对耗的玩法,当年德国人试过。一战最后阶段法尔根汉在西线发起总攻,叫嚣要让协约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血尽认输的是德国人。西班牙这么做同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法定时间最后25分钟,耶罗换上伊涅斯塔、卡瓦哈尔和阿斯帕斯,加时赛又依新例换上前锋罗德里戈,得到什么?只有2次射门有威胁:伊涅斯塔禁区外施射,阿斯帕斯6码区附近起脚被门将扑出。

越倒脚,对手信心越强

西班牙不停倒脚的副作用,是极大增强了俄罗斯僵持到底的决心。俄罗斯之前逢西班牙必败,尤其是在2008欧洲杯两次输得心服口服,内心之忧惧不言而喻。当时俄罗斯正迎来苏联解体后一个高峰期,该队在八强加时力克荷兰,被誉为立国以来最佳发挥,一打西班牙便现了原形。但看到西班牙只在外围磨蹭却没有深入腹地的意向,防守的决心更加坚定,发挥也更到位。西班牙怕什么?怕反击,怕高球,怕身体对抗。

俄罗斯真正有威胁的高球寥寥无几,一次角球就迫使皮克禁区内触犯天条。切尔切索夫未能让久巴坚持90分钟,本是较为冒险的决定,但西班牙并没有因为对手撤下锋线支点而大举压上,反而因担心对方快反,将阵型也改为三后卫,让科克撤到后防协防皮克、拉莫斯。三后卫被很多球队放弃,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个打法注重兑子,实力较强的一方并不乐意上马兑下马。撤下科斯塔之后,西班牙在俄罗斯禁区前沿益发缺乏存在感。

不只是西班牙以貌似高深的控传掩盖解锁无能,德国、阿根廷以及缺席本届大赛的荷兰,莫不如此。回到争议的源头:巴萨当年是为什么能让控传风行于世的?恰是因为在握有绝对控制的基础上,敢于深入对方腹地创造机会。光是控传却没有威胁,除了凸显这么做的无能,更让人看到回避对抗的胆怯。

萨基当年批评很多球队照搬352:他们并不理解352是为了增加进攻的人手,反而因为胆怯而更偏执于防守。同理,当年足总技术总监查尔斯休斯推出POMO(最大得分机会区域)理论,指出平均每个进球的铺垫大约在3次,强调进攻必须简洁直接,不要拖拖拉拉。很多俱乐部却理解为简单粗暴,酿成英式足球糙哥的恶名。“最佳的进球只需传三脚。”知道这话是谁说的吗?克鲁伊夫。

2018世界杯  /   西班牙队  /   传控  /   俄罗斯队  /   萨基  /   克鲁伊夫  /   切尔切索夫  /   耶罗  /   世界杯专栏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