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专栏】再见,伊涅斯塔 再见,tiki-taka

文/体坛+记者李森
就在西班牙被俄罗斯淘汰赛后,伊涅斯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的。这是我代表国家队的最后一场比赛,这个大家庭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能以更好的方式来离开。”也许有人会说,伊涅斯塔已代表国家队赢得过一届世界杯和两届欧洲杯,年过34岁的他也该到告别的时候了,但不知人们是否想到,伊涅斯塔对西班牙足球所做的贡献,不仅仅是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上射入决定胜负的一球,还在于他是西班牙tiki-taka足球的核心参与者之一。
西班牙大赛三连冠,媲美贝利巴西
何谓tiki-taka?它的源头来自哪里?上世界90年代初,巴尔达诺的靓丽足球在皇马大放异彩,但其实这种足球在他执教特内里费时便开始广受认可。他的副手、也是阿根廷人的卡帕,在一次采访中用象声词tiki-taka来比喻这类流畅的传递。这也和现在的比赛中,教练在场边用双手的左右摆动来要求队友进行传控,有着相同的含义。
随着阿拉贡内斯在2008年率队在欧洲杯夺冠,tiki-taka不仅成了西班牙国家队的一种风格,而且在概念上也得到了延伸。准确地说,在控球,也就是掌握进攻主动权时,西班牙队将通过耐心的传控来创造出前场的空当,在防守时,又可以通过tiki-taka来进行休息,同时剥夺对方进攻的权利。毕竟历届大赛已经证明,西班牙球员在体型和体能上都不能和欧洲其他球队抗衡。
阿拉贡内斯和伊涅斯塔
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特殊的传控理论不仅帮助西班牙赢得了2008到2012年的三个大赛冠军,而且对整个足球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历史上,能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贝利时期的巴西足球相媲美的,也只有21世纪后西班牙的tiki-taka了。
足球的进步,免不了会引起对手的重视和针对性研究。具体表现在2012年后紧逼打法的流行,对手往往通过积极的抢断乃至犯规来破坏西班牙的传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tiki-taka的曲解或者恶意批评,如外围的传控延误了纵深进攻,过度控球而缺少射门令比赛乏味等等。但这些人不明白的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足球理念,对于西班牙而言,首先是打直接简练的进攻不符合该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在节奏加快的同时,传接球的精确率就会降低,而抢断球恰恰又是西班牙的薄弱环节。
其次,由于足球场地宽大,即便使用大脚开球往前场的战术,双方的射门次数也是同样有限的。西班牙历来把重心锁定在中场,在传控的同时也在增加足球的内涵。正是西班牙的这种足球文化,让伊涅斯塔、哈维、齐达内、贝莱隆、艾马尔、德贾明哈这些天才球员,在西甲有了表演的舞台。
伊涅斯塔再见,tiki-taka再见
当然,要使tiki-taka始终发扬光大,就需要不断升级改造,如通过提高短传的速度来瓦解对方的紧逼。而对于外界的冷眼与嘲笑,应抱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态度。就像巴萨青训主管比拉上周日在一个足球研讨会上所说的那样,“自从克鲁伊夫来了巴萨以后,我们更坚定了控球和享受足球的信念,也使我们在培养球员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我们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现在谈起足球,人们更热衷于进攻和防守,破坏和反破坏等话题。而我们追求的则是位置感,是控球和控球后所发挥的创造性。我们不主张开大脚,因为皮球是我们在比赛中离不开的伙伴。我们不偷球,因为我们不是小偷,我们断球是为了让它回到它本该属于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脚下。一味的传控将使球员丧失竞争能力?传控难以体现比赛中必要的强硬?比赛中我们面对的是竞争对手而不是敌人,我们需要将比赛变得更具观赏性。”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培养一名有天赋的球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西班牙国家队而言,随着哈维、小法、卡索拉先后淡出,就已经使tiki-taka的体系不再完整,而现在伊涅斯塔宣布离队以及席尔瓦日渐老去,曾经辉煌一时的tiki-taka时期也将告一段落。
不是说,伊斯科将成为新一代国家队的领军人物吗?伊斯科的确是西班牙队在世界杯期间表现最突出的一名球员,但哪怕球在他脚下的时间再多,也会因为孤掌难鸣而难以重塑起tiki-taka的形象。毕竟现在西班牙队的其他年轻中场球员里,如科克和萨乌尔都是在马竞的体系成长起来的,并不具备传控的基因。今后不管由谁来担任国家队的主帅,都将因球队的组织结构变化而不得不改道易辙。
对于国家队被俄罗斯淘汰,西班牙球迷既感到不满又早有预感——大战前临时换帅,本身就为国家队的出局埋下了伏笔。但只要今后足协能克服不利的非足球因素,西班牙队还可以在两年后的欧洲杯上重新振作。而真正让球迷痛心疾首的是,要再出现伊涅斯塔这样的球员和那种让人赏心悦目的tiki-taka足球,则要等待更长的时间了。西班牙足球很可能会回到2008年以前的那种状况:它仍是欧洲的一支强队,但很难再被看做是大赛的夺标热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