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为什么需要音乐?最好声音并非官方歌曲

体坛+记者韋人匕报道
1994年世界杯,巴西与荷兰的四分之一决赛在达拉斯上演。巴西取得2比0领先后,荷兰人仅用12分钟就攻入两球,强势将比分扳平,场内的南美人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 这时候,一位巴西女球迷拿起一个小号,开始吹起了葬礼进行曲,看台上的巴西球迷瞬间开怀大笑,紧张情绪也随之消失,最终巴西再入一球,3比2战胜荷兰。
音乐之于世界杯,通常是无形的作用,因为比赛归结到最后,依旧是一场纯粹的竞技比拼。但世界杯也不仅于此,还有政治、经济、历史、身份和文化的体现。其中,音乐是我们展示自我、认知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世界杯上的旋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
每届世界杯都用自己的官方主题曲,今年是《Live It Up(放飞自我)》,各支球队也经常会制作一首体现国家风格的队歌。但每届世界杯上流传度最高的那首歌,并非官方主题曲,也不是队歌,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球迷口中歌唱的那首旋律。比如2010年世界杯,当时广为流传的《Wavin' Flag(旗帜飘扬)》并不是那年的官方歌曲。
世界杯场边,你总能看到阿根廷球迷组成千万人天然合唱团,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对手进行各式各样的谱曲填词。2010年,南非球迷的呜呜祖拉成为举世瞩目的乐器,但由于音调太过吵闹,一度被禁止带入场地。而秘鲁球迷的旋律更加朴素,他们的呐喊声通常来自于热情的双手。
几乎所有国家都希望通过音乐激励自己球队的表现,有些球迷甚至将音乐完美地与比赛结合到一起——哥伦比亚球迷喜欢律动感十足的萨尔萨舞曲;乌拉圭球迷响彻的摇滚音乐。淘汰赛阶段,法国4比2击败阿根廷后,疯狂庆祝的法国球员们在飞机上载歌载舞,背景音乐放的是DJ马雷萨尔的歌曲《Seka Seka》。不过,音乐的意义并不向来都是积极的,克罗地亚首轮击败阿根廷后,球队后卫德扬·洛夫伦庆祝时所唱的歌曲涉嫌纳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