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八强那些事儿

克韩07-06 07:45

■克韩

从今天(7月6日)开始,世界杯就将进入最后的八强决战。那么,这四对捉对厮杀的国度,除了在绿茵场上的恩怨情仇之外,在政治历史文化上又有过怎样的过往呢?让我们给大家在观赛之余,提供一些有趣的谈资。

先来说明天比赛的英格兰和瑞典。你知道吗?瑞典国王有权继承英国的王位,虽然顺位很低:比如,现任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在英国王位继承顺位中排名第283。这是因为欧洲现存的王室,在历史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和瑞典现任王室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汉诺威选侯夫人索菲亚(Sophia of Hanover)。

索菲亚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关键一环,她母亲叫伊丽莎白·斯图亚特,也就是英王詹姆士一世(苏格兰女王玛丽与亨利·斯图亚特之子,因此詹姆士一世姓斯图亚特,也是斯图亚特王朝联合统治英格兰和苏格兰后的第一任君主)的女儿。她的父亲,则是流亡中的莱茵-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

1658年,索菲亚嫁给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 August, 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恩斯特·奥古斯特于1692年成为第一位汉诺威选侯。所谓选侯,是“选帝侯(Prince-elector)”的简称,指具有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最初只有7个,后来增加的汉诺威选侯还是为了平衡新教和天主教势力。由于夫君成为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就改称汉诺威选侯夫人索菲亚(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

1701年,英国为了解决当时王室年老以及缺乏新教子女的问题,遂颁布《王位继承法》,索菲亚因此成为了她的表侄女安妮女王的继承人。若非索菲亚早于安妮女王数星期去世,她就将继位成为英国女王了。不过,她的儿子、汉诺威选侯、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格奥尔格·路德维希,在安妮女王去世后继承大宝,成为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也就是乔治一世。

乔治一世坐上英国王位时,已经五十有四。他根本不会说英语,是第一位以德语为母语的英国君主。正因为不会说英语,英国才渐渐诞生了首相制度。而乔治一世唯一一个女儿索菲亚·多萝西娅生有一女,名为路易莎·乌尔丽卡,她后来嫁给了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成为了瑞典王后。

这一系后来传到卡尔十三世断绝,因为他并无男嗣,不过瑞典人选出来的国王——拿破仑的元帅贝尔纳多特理论上是卡尔十三世的养子,所以对汉诺威王室的继承关系还是要认。这就是为什么瑞典国王在英国国王继承顺位名单里的原因。说来有意思的是,反过来说,英国王室却不在瑞典王室的继承顺位里,这是因为瑞典王位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必须是新教路德宗教徒,而英国王室显然不是。

此外,现任瑞典国王的祖父、老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娶妻叫路易斯·蒙巴顿,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海军元帅蒙巴顿勋爵的女儿。不过路易斯·蒙巴顿与现任国王卡尔十六世并无血缘关系,因为路易斯并未与老国王生过任何子嗣。

在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拿破仑情史》。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有点像费雯丽的女演员简·西蒙斯主演的美丽少女德西蕾,和姐夫(约瑟夫·波拿巴)的弟弟拿破仑相爱。无奈拿破仑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转而去追求约瑟芬,抛弃了德西蕾。拿破仑有一员爱将叫贝尔纳多特,是第一批晋升帝国元帅的宿将。1810年,他在拿破仑四处分封、多树屏藩的策略中,被选为瑞典王储。但由于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娶了德西蕾为瑞典王后后与拿破仑最终翻脸。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历史实事。而瑞典和英国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战争,史称“英瑞战争(Anglo-Swedish War)”,正是在拿破仑时代发生的。在一开始,瑞典当然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英国站在一起,与拿破仑作战。无奈法王武功太盛,在波美拉尼亚战争中击溃瑞典军队。在这种情况下,瑞典只能与俄罗斯和法国先后签署合约,表示要向英国宣战。

但这个所谓的英瑞战争始终停留于纸面,法国和俄罗斯要求瑞典和英国彻底断绝商贸往来,但英国是瑞典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要求真的很难做到。所以《巴黎和约》虽然得到双方签署,但瑞典却迟迟不与英国断绝关系。1810年11月13日,法国向瑞典发出为时5天的最后通牒,4天后的11月17日,瑞典万般无奈最终只能向英国宣战。

在哥德堡的海事博物馆里,能看到这样一段往事:在两国宣战后,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哥德堡港口;当地的瑞典海军想去探望被封锁的舰只,于是就找英军,结果发现带队的英军军官是自己的老熟人——这是因为瑞典海军军官通常在英国培训,有的甚至先为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于是瑞典人就把英国海军军官邀请到岸上,开吃了七天七夜的流水席。兄弟们,你们认真一点成吗?你们这可是在打仗啊!

两国关系的最终转机,正来自于我们在本节开头提到的拿破仑旧部贝尔纳多特元帅。在卡尔十三世年迈多病的情况下,年富力强的王储贝尔纳多特很快掌握了瑞典的实权。但他的掌权并没有像拿破仑的如意算盘那样让瑞典成为法国的附庸,相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贝尔纳多特很快参加了反法同盟。

1812年,瑞英签署了《厄勒布鲁条约》,这场从未有流血、甚至从未有任何作战的战争结束(唯一的伤亡是瑞典征农民服兵役时农民反抗导致30人被杀)。同一天同一个地方,英国与俄罗斯也签约,结束了1807年开始的英俄战争。至此,反拿破仑的包围圈已经形成,瑞典成为其中关键一环,并最终导致了拿破仑的覆灭。

有意思的是,法国和乌拉圭之间的关系,也和拿破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拿破仑,就不会有乌拉圭今天的独立。乌拉圭是1516年初由西班牙探险家胡安·迪亚斯·德索利斯发现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此反复拉锯,最终西班牙人在1726年取得最终胜利。乌拉圭这块地方,被西班牙人纳入拉普拉塔河总督府(Viceroyalty of the Río de la Plata)。

局势在100年后,因为拿破仑的崛起而发生蝴蝶效应。1808年,法国发动半岛战争(the Peninsular War),此为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作战区域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故名半岛战争。这一战争的最初目的,依然是拿破仑的心头刺英国:拿破仑在大陆上对英国形成了封锁,结果发现葡萄牙居然还敢和英国继续贸易,破坏封锁政策,是可忍孰不可忍,遂勿谓我言之不预也,提兵杀入半岛。

威灵顿公爵指挥英葡联军与法国人整整抗衡了6年,法国一度取得重大胜利,拿破仑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出任西班牙国王。但约瑟夫的统治遭到西班牙人强烈反对,一些支持他的自由派也在法国战败后被迫随之出逃到法国,这里面就包括大画家戈雅。

半岛战争中虽然法国最终败局,但由此引发的抗西热潮却很快传导到了南美大陆。在这种背景下,乌拉圭独立英雄阿蒂加斯于1811年发动独立战争,并于1815年控制乌拉圭全境。虽然此后葡萄牙军队一度占领乌拉圭,但乌拉圭最终于1825年宣告正式独立。没有拿破仑和法国,乌拉圭独立的历史或许就要改写。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克罗地亚的关系也因为一场战争而变得有点微妙。照理来说,俄罗斯和克罗地亚同属斯拉夫民族,关系应该是铁哥们。在历史上,也确实有这样的阶段。克罗地亚曾长期仰望俄罗斯王朝,并且一直希望俄罗斯能帮助他们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但俄罗斯不仅没有听从,而且还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就是茜茜公主她老公)勾兑了一番,出卖了克罗地亚的利益。

此后的二战苏德战场,克罗地亚人加入纳粹一方与苏联作战。时光荏苒,一转眼到了1990年代,两国关系因前南解体而迅速升温。在前南内战期间,据称俄罗斯向克罗地亚提供了足足装满了150架运输机的大量军火,其中包括两架米格-21战机,4个中队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对此,俄官方一直予以严词否认。

但进入2000年代后,随着克罗地亚越来越倒向西方,先后加入了北约和欧盟,双方的关系又一次开始冷淡。在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克罗地亚站在乌克兰一方。2016年9月的外交官驱逐潮中,克罗地亚也紧跟西方步伐驱逐了俄罗斯外交官。2018年英国发生毒袭间谍案,西方国家联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克罗地亚又参与了一分子。

所以,总体来说,这两个国家之间目前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肯定谈不上铁哥们的关系——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或许还可以称为铁哥们,但当年和塞尔维亚打得很惨烈的克罗地亚肯定不是。

至于世界杯八强战的最后一对比利时和巴西,则历史上的渊源相对比较少。不过,巴西是一个移民融合国家,从葡萄牙人建立殖民地开始,就有一波又一波的移民从旧大陆来到这里。第一批是来自葡萄牙的移民,他们还带来了非洲的黑奴。此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各地的移民都先后来到了巴西。

在巴西的早期垦荒者中,有大量来自比利时弗莱芒地区的移民,他们大多生活在圣保罗附近。今天,我们在巴西能看到很多姓氏,是比利时移民流传下来的:比如,勒梅(Leme)、费力克斯(Félix)、塔克(Taques),都是典型的比利时姓氏。

今天的巴西名人中,也有不少比利时垦荒者后人的身影。比如《上帝之城》、《中央车站》、《九月的四天》等电影中都出现过的著名演员马修斯·纳克加勒(Matheus Nachtergaele),就是比利时后裔。巴西的比利时人后裔中,最为我们所知的恐怕就是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了——他的这个姓氏就非常不巴西,而是一个典型的比利时姓氏,事实上他的父母都是来自比利时的移民,以贩卖枪支致富。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