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王朝末年,我们终于没能死在一起(下)

对帕克而言,黄蜂队是完美的去处。在那里,他给全明星控卫肯巴·沃克打替补,充当第二阵容的指挥官,身旁有同乡好友尼古拉斯·巴图姆,主教练又是刚从马刺挖过去的詹姆斯·博雷戈,球队需要他全方位的价值。此外,给他发薪水的人还是他童年偶像迈克尔·乔丹,多么美好。
作为希望他好的球迷,我们应当祝福帕克。两年不短也不长,等合同期满,如有必要,到时再回到圣城来,完成第20个赛季的圆满。
过去这些年,马刺王国一向被描述为童话般的存在。在故事里,他们与众不同,他们有人情味,他们做出牺牲,他们永不分离。
他们,好像美好得一点都不真实。
不真实,因为这是经过修饰的故事。在流传中,人们有意放大了一些东西,同时对另外一些东西视若无睹。
2008年夏天,罗伯特·霍里恨透了,他讨厌自己的职业生涯以那样的方式结束。季后赛最后一场,主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把他“搁在架子上”,一秒钟都没让他上。霍里后来说:“那深深地伤害了我。”
当时霍里将满38岁,他还想再回马刺打一年,他觉得自己还能行。波波维奇答应他说会考虑,但最终没给他这个机会,这让霍里心中很不是滋味。没多久,霍里某天看着镜子,发现自己体形成了查尔斯·巴克利那样,终于做出了退役的决定。
那年秋天,霍里和马刺队成员共同参加一个葬礼。因为生波波维奇的气,霍里没跟波波维奇搭话,连坐都没和队友们坐到一起。
时隔多年,霍里释怀了,他理解波波维奇和球队当初的决定。他说,是他身体里不服输的那一部分觉得自己还能有所贡献。他说:“我有那么多的骄傲。”
2009年夏天,38岁的布鲁斯·鲍文也想再延续职业生涯,而马刺把他象征性地放进筹码中,送到密尔沃基,换来了鲍文小前锋位置上的继任者理查德·杰弗森。雄鹿队裁掉鲍文,鲍文宣布退役。鲍文未曾对马刺有过怨恨,但那时退役,也不是他想要的。
同样,2017年1月,马特·邦纳是在反复确任自己不会再得到一份NBA的合同之后,才终于宣布退役。
……
对,在NBA这个商业联盟,马刺或许给了你童话般的错觉,但他们从不为成全所谓的童话而做错误的决定。他们看重个性,他们相信过程,他们建设文化,可他们并不感情用事,这样才换来了长达20年的成功,才在2011年被“黑八”之后重新振作,2014年又拿到冠军。
这才真实,对不对?
你们的不理解,你们的感情用事,常常源自长久以来对职业和角色的不尊重,以及对“就事论事”的不习惯。职业的管理者,不是不讲感情,而是不会把感情摆到比现实更重要的位置上。诚如霍里所言,成功的球员总有“那么多的骄傲”,而成功的管理者是要无视那些骄傲,努力客观地评判现实,然后做出决定。
2007年10月,马刺主场升起第四面冠军旗的那天,雅虎体育记者艾德里安·沃纳罗斯基(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Woj)问马刺老板皮特·霍尔特:随着蒂姆·邓肯和马努·吉诺比利年岁增大,你会不会提前规划球队的重建,趁他们还有价值,去换更长远的未来呢?
霍尔特斩钉截铁地说出那句后来流传甚广的名言:“我们会死在一起。”
十余年过去了,皮特·霍尔特不再是马刺名义上的老板(球队所有权转给了他妻子朱莉安娜),而“我们”也终于没能死在一起。
托尼·帕克即将披上一件其他颜色的战袍,我们没法不唏嘘,没法不悲伤。而且,是那种最深切的悲伤。
最深切的悲伤,不是撕破脸,不是反目成仇——那样反倒痛快了。
最深切的悲伤,是明明不想分开,却因为各自正确的理由,不得不相互送上祝福。
这是王朝末年特有的现实,谁也逃不掉。
我曾经连续两年在马刺赛季结束后引用一句话,现在看来,那都不是最合适的时机,如今才是。电影《花心情圣(Cocktail)》里有句台词:Everything always ends badly; otherwise it wouldn't end.
(所有一切都糟糕地结束,要不然就不会结束。)
想想莱纳德的闹剧,想想眼下帕克的离开,想想马努,再想想没两年就要退休的波波维奇……
是啊,都来了。所有一切都糟糕地结束,要不然就不会结束。如今是时候结束了。
篮球场上有句话叫:胜利会解决所有问题。反过来,当你赢不了球,麻烦就会纷至沓来。
二十年来的所谓童话,必将在赢不了球的时候回到现实。
王朝末年,我们终于没能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