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拉力赛趋势:传播平民化+路线梅花桩+泛体育化

赵威07-27 10:51

记者赵威莫斯科报道

无论世界怎样改变,越野拉力赛探索未知的初心都不需要改变,世界越来越格式化,我们就越来越需要这样一次内心的放逐,一次对于早9晚5的反抗,一次对于自然和原始沙漠的回归。就像拉力赛怎样改变,但是厂商行为的重要性和执行专业化作为拉力赛的核心元素都不会改变一样。那么,有哪些环节需要与时俱进呢?

首先,是传播的平民化。

在赛事成本的构成中,电视制作一直是最重要的一项,一般会占到四分之一左右的预算。除了庞大的采编团队之外,还需要直升机,越野车,移动编辑制作中心和卫星信号传输等等。因此,一般而言,电视节目的版权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过,随着无人机的推广,随着视频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电视的主导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再能够支付这样的费用,而且,传播渠道改变之后,电视也不再具有昔日的重要地位。而与之相应的是,越野拉力赛的影响力也与日俱下,就连达喀尔也不例外。那么,让传播平民化也就势在必行了。不再仅仅要保证基本的电视信号的制作,同时,有序地开发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制作和推广。须知,这才是让品牌保鲜的必由之道。而就内容和形式来说,不光有大篇幅的专辑式的报道,更有精彩的几分钟到几秒钟的短视频,让那些最风尘仆仆的镜头,就像进球一样再一次打动人心。

其次,路线设计上的梅花桩。

在赛事执行层面路线的设计上,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们赖以骄傲的长距离的理念已经越来越不接地气了。横穿非洲直抵好望角,或者纵横欧亚大陆的传奇可能是永久的传奇了。这样的赛事,一般都需要两周或者两周以上时间。从参赛车队和车手来说,零配件的耗费增加一周不是同比例的,而是放大的,车手的体能同样如此,更重要的是归结到预算层面,买单的时候不免挠头。而在推广层面来说,最佳时间就是一周,更长的比赛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得不偿失。于是,赛程的缩短渐成趋势,单周赛甚至是两到三天的比赛大行其道,比如美式的巴哈。

当然了,长距离拉力赛的气魄不是单周赛所能比拟的。而长距离拉力赛一般都已经成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因此,也没有必要机械性地缩短。那么,最便捷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梅花桩的路线设计方式。对于组织方来说,减少了营地建设的费用,对于参赛车手和车队而言,建设了行驶路线的奔波,增加了比赛的密度。因此,无论是达喀尔还是丝绸之路拉力赛,都大幅度地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最后,赛事的泛体育化。

在赛事的商业化层面,越野拉力赛本来就和探险旅行息息相关,而在纯体育赛事生存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重新唤醒旅游基因势在必行。实际上,越野拉力赛一直和途径地的旅游局紧密合作。拉力赛的电视片中,途径路线的风景和风情也一直是重要的看点。所以,巴黎莫斯科北京拉力赛的发起人前达喀尔冠军梅杰在每一次设计赛段的时候都会把景点当作重要因素来考虑。

那么,既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参加梦想中的比赛,为什么不可以参加一次梦想的旅呢?贴上旅游和文化的标签,具体的操作层次其实再简单不过,只要增加一个集结组就可以了。他们可以不进入所有的特殊赛段,但是起码可以体验赛事的氛围,以及赛事途径的风景。而丝绸之路拉力赛所宣布的重走巴黎莫斯科北京的野心,为什么不可以以集结赛的方式呢?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