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么猛烈 是因为积淀已久

读者 陈智08-13 10:16 体坛+原创

初次结识,是93或94年小县城的图书馆。足球刚才成为初中生的潮流爱好,我们初闯入黑白世界,虽然县城没有草场,对绿茵世界充满好奇,甚至是渴望。体坛周报就这样进入我的世界。印象中是一份四个版或八个版,与众不同的是细。字体细小,密密麻麻的排版,容量够大。文风细腻,记者的名字已经记不到了,但是和一般体育报纸可怜的豆腐干相比,内容不一样,叙事手法新颖,资料详尽,特别是信息量大,读下来让我大呼过瘾。这个时期,基本每个周末必走近20分钟到图书馆阅览室,每次往往第一时间找体坛。图书馆的摆法是同一款报纸夹在一起,厚厚的一叠。看着厚,却总是不经看,本周的看完,再补补此前的几期,足球看完,再看看NBA。有时去得晚了,时间不够,总是恋恋不舍的在闭馆催促声中离开。我所在的地方夏天以热出名,阅览室没有空调只有吊扇,温度依然挡不住小孩的热情。炎炎夏日,懒散周末,体坛或者说足球陪我度过了这段青涩时光,忘记了学校被排挤的不开心,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幻想。遗憾的是,一年两年过后,图书馆不再订阅体坛了,这份报纸慢慢地离开我的中学生活。

  再次结缘已经到了大学期间。工科院校,同室兄弟一帮单身汉,多爱足球,在98年互联网初期,体坛自然成为信息主来源。宿舍楼下的摊贩老张是亮点。老张40出头,架个自行车,正在我们楼下摆摊,上午十点左右准到,收摊也快。老张爱吆喝,嗓音破响,每周一周四,体坛体坛的叫声分外响亮。报纸新鲜出炉的时候,正值上午头一堂课结束,于是下课的、没上课的学生一窝蜂围上,倒是一景。每次买报纸回寝室,兄弟们往往很是兴奋,高峰时期,足球版先撕开分头看,大快朵颐,往往保存不了。到另一所学校后,体坛喜欢出特刊,特别是中国队比赛和欧冠。对国家队我是淡然的,印象深刻的是米兰伊斯坦布尔翻船之夜,由于网络时滞,看着三比零的比分,听着其他寝室连续的欢呼,和兄弟们面面相觑,那滋味。第二天看到体坛特刊,再三犹豫,掩面而去。这一阶段,体坛毫无疑问是小伙伴们最重要的读物,资讯的主渠道。

  步入社会十余年,同龄人看体坛聊体坛的少了,体坛仍是我生活的习惯,逐步对记者们有了喜好。周文渊苦大仇深的一贯模样,给人文人误国的错觉。林良锋观点鲜明产量高,偶有佳作,用数据和历史凑数的功夫了得。梁宏业全面,带有人文气息,陪着意甲沉沦阵痛。李森倾向明显,情结浓郁,爱屋恨屋及乌。马德兴江湖气息十足,笔下虽不能见全貌,却能见记者和球员的真性情。滨岩、李响等等,皆是过客,都能留下痕迹。NBA的风格更讨喜,管维嘉文笔出色,容易吸引人且引起共鸣。殳海、段旭占有资料丰富,技战术含量高。王猛情绪饱满,感染力强,看他的文章就像喝了点酒后兄弟间掏心窝子。这么多年下来,虽然不认识这些记者,却感觉像身边的伙伴那么熟悉。

  时代在变,体坛在变。报刊亭少了,报纸也有年头没买了,更多看的是手机APP。记者在变,新面孔来了不少。主角球星们也在变,换了两三轮,恐怕再过几年就不认识了。我的运动方式,也从足篮球转向了快走慢跑。但不变的是体育的精神,拼搏的动力,年轻的态度。人会长大,年轻的心可以不变。希望在未来三十年里,体坛和我,能坚持初心、相互陪伴,用体育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共同迎接新的挑战!

  祝体坛周报三十岁生日快乐!祝体坛周报越办越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