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体坛周报》的故事

读者 胡永正08-13 11:04 体坛+原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吃喝住行,也渐渐地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追求工作之余的精神享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体坛周报》于1988年应运而生,这一晃就是30年。

1990年出生的我由于年龄的限制直到2001年才第一次接触到《体坛周报》,尽管还在上小学的我读起来有些吃力,但这却开启了我与《体坛周报》10多年的朋友情。记得很清楚,2001年10月7日沈阳五柳河体育场伴随着1比0的最终比分中国队出线了,全场沸腾了,年少的我被赛后球员的真情流露深深感动,决心第二天用攒下来的积蓄买一份报刊记录一下这个时刻。果不其然,第二天各大报刊都将其作为头版重锤进行报道,在眼花缭乱的诸多报刊中我挑选了一份《体坛周报》,不为别的,只因为封皮更吸引我。回家后在暗淡的灯光下学大人的模样盘着腿展开报纸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整个过程是那么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写作业这件事情。就是在这一天,我明白了英雄不一定就是书本中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现实中身边的运动员,我同时也明白了足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心中播下了对足球和《 体坛周报》热爱的种子,这粒种子伴随着我上学与工作不断的萌生、发芽与生长。

或许是出于年龄特征,中学时代自己对外界充满无限的探求欲望,而《体坛周报》便是一处通往外面世界的天地,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被体育承包,成绩因此有所下滑。即便被家长训斥,但我仍不改对体育和《体坛周报》的喜爱,渐渐地,我也学聪明了,从买到看的过程尽可能不露马脚,避免父母的呵斥。这一过程是坎坷的,但坎坷之余也留住了我纯真时代美好的记忆。

《体坛周报》从体育的角度记录了中国历史,30年里见证了姚明带动篮球热,见证了中国足球联赛职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大起大落,见证了中国乒羽的一骑绝尘,见证了刘翔用中国速度给国人带来的自豪……《体坛周报》为每一位读者记载着,讲述着,如此动人心弦、历历在目。

《体坛周报》之所以长盛不衰也得益于顺潮流而变,应了“变则通”的真理,无论是“体坛+”的出现还是语言风格的幽默轻松都使得《体坛周报》成了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30年不易,其行且珍惜。即将而立之年的我会继续保持对体育对《体坛周报》的热爱!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