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个子越高伤得越惨?高海拔将面临更高风险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晨,在这个初尝秋天凉意的早上,周琦倒地痛苦捂住左腿膝盖的照片成为了传播度最高,也最扣人心窝的照片。
在火箭季前赛对阵上海大鲨鱼的比赛中,周琦在与斯科拉拼抢时左膝受伤,而后乘坐轮椅离开球场。随后根据《休斯敦纪事报》著名记者乔纳森·费根的消息,周琦左膝扭伤,本场比赛并不会回归。
从周琦受伤的视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次大魔王的伤病绝不会像费根所说的那么简单,一句“左膝扭伤”显然无法准确地定义出周琦伤病的严重程度。虽然大伙在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但是确切的消息也只能等到周琦接受全方面的检查之后才会公布。
同样是遭遇第二人的撞击,周琦的膝盖伤病很容易就会让我们联想到上个赛季格里芬被小里弗斯压伤膝盖的场景。再次回想起曾经在NBA中效力的中国球员,不论是姚明还是易建联,伤病不断的他们似乎都被贴上了“小玻璃人”的标签。抛去亚洲人本身体质的问题,身高似乎也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因素。
这两个赛季,因为膝盖问题告别赛场的超级球星不在少数。林书豪、欧文、韦少、罗伯森、波尔津吉斯、恩比德都曾因为这片区域躺上手术台。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脆弱的膝盖本来就是一个受伤的集中区域,但是个子越高的球员,承担的风险则会更加突出。
膝盖已经成为NBA运动员的第一杀手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曾经在2010年对过去17个赛季的NBA伤病进行了立体且深入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对样本进行大面积分析,来找出NBA球员受伤的倾向性。
在对所有球队训练师汇报过的伤病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他们发现,共有1094位球员出现在伤病数据库中,贡献3843次伤病情况。其中,导致缺席率最高的是就是膝盖的髌骨周遭伤病,占据总停赛场次的17.5%;其次则是脚踝扭伤;而膝盖扭伤的占比则为7.4%。
总结来说,NCBI的研究告诉我们,在1993到2010年的17年间,球员们因为膝盖伤病(髌骨相关问题+扭伤)总共缺席场次达到14739场,可谓是运动员的第一杀手。不过,这份研究数据却表明,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伤病的频率和分布与球员们的身高有着关联。
美国生物信息技术中心的这份报告足够权威,但是其2010年的研究日期却有些跟不上联盟发展的节奏。
身高与伤病究竟有无关系?
在过去的,身高更高,速度更快,技术更全面的独角兽已经逐渐占据了联盟内线的主流。NBA球员的平均身高也在短短的几年内从1.89米提高到了如今的2.00米。
根据Fivethirtyeight的数据统计,自从2000年以来,共有97位身高在2.05米以上的球员在乐透区被选中,这些球员因为伤病错过了生涯中17.9%的比赛。而如果将身高提高到2.13米,这个数字将会达到23.5%。
反观身高在1.92-2.00米和1.89米以下的球员中,他们生涯缺席的比赛分别只有15.1%和14.7%。虽然说这样的数据同样不是直接的证据,但是此研究已经能够反映出身高对于伤病的影响趋势。
同样对伤病与身高关系感兴趣的还有美国篮球网站Fansided,他们找到了第二落点,搜罗了2000-2015年间61例遭遇应力性骨折和应力反应的伤病。
在按照位置对这些伤病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发现,中锋位置球员总共遭受20次应力骨折伤病,四号位球员则有11次。单从位置而论,大个子聚集的中锋位置,其应力骨折的伤病频率几乎是每个位置的两倍。
和周琦不同,例如洛佩兹、姚明、恩比德和西蒙斯,他们遭遇的应力性伤病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加具有致命性。根据统计,31%曾经遭遇过应力性骨折的球员都会在未来饱受同类型伤病的困扰。自从1999-2000赛季以来,所有遭遇过应力性骨折的球员,仅仅出战了生涯中65.9%比赛场次。可见,对于个体高大的球员来说,伤病的反复是很难避免的。
“很显然,现在的球员们的身形更加高大,也更加强壮,肌肉也更加具有爆发力,或许也是球鞋重心更高的原因吧,大家都在将身体的能力推向极致。大个子球员们的伤病并不是巧合,而且现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且平常。”2010-11赛季,当时效力于新奥尔良的大卫·韦斯特,在扭伤膝盖前交叉韧带之后说道。
的确,被斯科拉压伤,周琦的伤病包含了太多的偶然性。不过,偶然之中也定有必然。更高的身体、更大的体重、更慢的速度、更难以控制的力量、更加脆弱的腿部,现在这个更快更强的联盟让大个子球员的身体,走上了最危险的悬崖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