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韦少刷板已被实锤抓包

董倡硕11-26 17:46 体坛+原创

近几年,随着统计学的进步,NBA的数据统计花样是越来越多。无数的高阶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从方方面面来解读一支球队或者一个球员的能力、价值与偏好。是的,专业的数据专家一直在告诉我们,绝不可以拿基础数据来衡量一位球员的真正作用。可是,当我们讨论一位球员时,依然跳不过得分、篮板和助攻这三个最为基础的数据。

不过,将得分与助攻这两个直白的数据放在一边,就篮板这项统计而言,其误导性要远比另外两项基础数据要来得更加突出,篮板的统计方式,理应进行改革。

进攻与防守篮板截然不同

仅仅就从“学名”来看,这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就一目了然。目前,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从新闻媒体到范特西游戏,基本上都会对进攻篮板进行专门的分类,但是却很少能够得到球迷们的重视。

站在技术的层面来说,进攻与防守篮板的获取,对于球员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争抢进攻篮板时,考验的是进攻球员摆脱防守的能力;而保护防守篮板时,卡住对方球员的身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争抢进攻篮板,提高的是进攻效率;保护防守篮板,受益的是护筐表现。

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防守与进攻篮板的价值也完全不一样。上个赛季,全联盟平均进攻篮板率为22.3%,这意味着有77.7%的篮板球都由防守方获得。此项数据告诉我们,在争抢篮板时,进行防守的球队有着夺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一位球员在一场比赛中摘下三个前场篮板球,这意味着他帮助球队获得了三次进攻机会;反观防守端,一个全场划水的球员也有可能在一场比赛里抓下三个后场篮板。

后场篮板无法体现球员的防守价值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防守篮板的诞生与团队协作息息相关。当进攻球员出手投篮之后,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将对方球员卡在自己的身后,而内线的对抗则最为激烈。不过,得到篮板的那个人,往往却不是最卖力的球员。

在上面的这个回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内内在篮下尽全力卡住了诺阿的身位,但是最终得到篮板球的却是在一边散步的皮尔斯。

提到防守篮板,被质疑“刷数据”的韦少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当湖人队的尼克·杨快要出手三分球的时候,韦少已经完全放弃了防守,对即将出现的后场篮板做好了准备。

对阵76人,萨里奇在45度角完成中距离出手,可是篮下的韦少则完全没有卡住76人溜底球员的意思,他的眼里已经只有那个即将弹筐而出篮板球。如此一来,既然防守篮板不能定义一位球员在保护篮板上的努力,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呢?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在NBA的技术统计当中,有一项名为“场均成功防守卡位”的数据,旨在记录每位球员在保护后场篮板时,将对方球员限制在自己身后的次数。虽然这是每一位教练都要强调的基础,但是想要从始至终保持积极性,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在2017-18赛季的数据统计中,排名防守篮板榜单前五的分别是:小乔丹(10.9)、庄神(10.9)、唐斯(9.4)、霍华德(9.3)和恩比德(8.7);而排在场均成功防守卡位榜前五的则是迈尔斯·特纳(7.8)、武切维奇(7.2)、阿尔德里奇(7.0)、罗宾·洛佩兹(6.7)和追梦格林(6.6)。

兢兢业业的特纳虽然排名榜首,但是场均防守篮板数却仅仅排名联盟第48位;洛佩兹兄弟的后场篮板数皆在150名开外,而场均成功卡位次数却均位列全联盟前20

反观韦少,则是反面教材中的典型。上个赛季,“飞檐走壁”的韦少场均能够摘下8.2个后场篮板,可是其场均成功防守卡位次数却位列全联盟的第267位,真可谓阳光猛烈,万物显形。相比来说,超级巨星中,场均防守篮板数位列联盟前20的詹姆斯与杜兰特已经算是在卡位上贡献颇多的几位了,不过其场均卡位次数也没能跻身联盟前100。

将进攻与防守篮板进行简单的加和就像是拿助攻和抢断拼凑成一个全新的数据,听起来有些杠精上身,可实际上,大家对篮板的盲目崇拜同样让许多球员的努力被忽视,导致一些“不劳而获”之人得到了可乘之机。

就像以偏概全的总体投篮命中率一样,篮板总数依旧会是许多主流媒体最爱引用拿来说事的数据统计,其“三大基础数据”的地位也很难被拔除。可是,希望真正渴望去理解篮球的球迷,在以后也能够用更加全面且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场均篮板”。


雷霆  /   韦少  /   詹姆斯  /   杜兰特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