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和国足
有个笑话,说某一届国足表现不好,是因为那届球迷不行。其实,球迷对于球员的作用,恐怕比球迷所认为的还要重要。
好几年前,武磊他们在虹口足球场踢得很艰苦。记者好几次听武磊愤愤不平地说,申花就仗着那些球迷云云。对于很多客队,特别是同城对手来说,申花球迷的确是一道难越的坎。甚至媒体还挖掘到了有趣的猛料,武磊的小舅子因为是申花铁杆球迷,武磊去虹口比赛,他照样六亲不认。
球迷和球队,就像唇齿皮毛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把战事不顺的责任赖在球迷身上,在整个世界足坛都是通行的。韩国队长金英权就曾经在对方少一人的情况下,被伊朗逼平之后,抱怨现场的球迷太多,喊声太大,影响了队友之间的沟通。就连老江湖温格也曾含蓄地批评阿森纳球迷在球队状态不好的时候,支持不够。
移动互联网时代,球队和球迷之间的互动就更方便了。球员和球迷之间经常会因为一场比赛,一个失误,就像干柴遇到烈火,嘴仗的声势可能都超过了比赛本身。12强赛国足被叙利亚2比2逼平后最热门的新闻,大概非为武磊打抱不平的队友与球迷之间的互怼莫属了。
球队的表现固然影响了球迷的心情,但,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以球迷为代表的国民的性情,更是决定了国足的气质。比如,日本能够在与沙特的比赛中,以27%不可思议的低的控球率,以球迷吐槽的“猥琐发育”的方式1球淘汰劲敌沙特,其实与其忍耐务实的国民性不无关系。日本的传控足球本来在亚洲已经到了无人出其右的地步。但是,这几年他们的却悄然转型为更加务实的速攻风格。本届亚洲杯至今,森保一的球队还真的做到了每场都保持一个净胜球的优势,不多不少。其实,以日本队的实力,在亚洲赛场踢传控足球仍然是绰绰有余。即便是踢沙特,也可以踢得更华丽流畅一些,但是对于认定的事的执着,正是其国民性的生动展现。而正是得益于执着认真的国民工匠气质,才决定了日本足球如今的高度。
那么,中国国民的气质是什么呢?向松祚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到的一件事。他说,他听身边那些中国最顶级的投资人抱怨,好的投资项目越来越难找了。向松祚对他这些朋友说,不是好项目难找,而是那些他们期望的投资后一年就翻倍,几年就上市的项目难找了。这位经济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
其实,急功近利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问题,如今更像是国民的一种气质了。我们从小几乎都是接受结果型思维的培训,等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大多是以结果为导向。这种思维实在与急功近利是绝配。
近日,在网上流传的一份幼儿简历中,一个孩子幼儿园时期便完成了名目繁多的学业测试。我们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拔苗助长的教育就大行其道。所以,中国的足球,往往是青少年时成绩不错,一到成年只能收获青训的苦果。在成绩为导向的青训中,孩子已经失去了感知“物外之趣”的能力,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对足球的热爱。
里皮用他顶级的比赛洞察力,力挽狂澜帮助球队屡屡下半场神奇逆转,实现了国足亚洲杯进8强的目标,赢得了球迷的心。球迷从一开始怀疑是不是能赢吉尔吉斯斯坦到如今开始憧憬能够进决赛,从赛前讥诮里皮,到现在叹服“里大爷”。这样的心态,与向松祚所说的那些投资人、企业家有何区别?凡中国足球的从业者中,又有多少不是这样做事风格呢?最终这样的国民性情必然会决定国足的气质。
无论是亚洲杯,还是世界杯,国足与国足风格能力之间的区别,本质上却是国民与国民性情差异的戏剧性表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