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乙新政催生新诉求 共同培养本地培养都是啥?

洪流02-16 08:38 体坛+原创

体坛+特约记者洪流报道

北京时间昨晚,中国足协推出了2019赛季中乙联赛细则。在细则中,有人注意到足协对中乙球队增加了两大制度要求,其一是共同培养政策,其二是规定了球员本地培养的名额要求。足协此举,也被体育媒体视为是推进职业化进程的一次尝试。

什么是共同培养?什么又是本地培养?事实上,这两项新政的背后是足协努力引导各中乙俱乐部既积极与高级别联赛俱乐部,又立足本地资源的职业化导向。在这两项新政出台后,中乙联赛也有望从根本层面大幅职业化,成为年轻球员锻炼能力、扎根本地吸引球迷的联赛体制基础。

共同培养政策锻炼U21球员

在新政第一条,足协花费了大量篇幅解释2019赛季中乙联赛的共同培养制度。简单概括,共同培养制度就是说如果中乙俱乐部在前一个赛季租借了其他俱乐部的U21球员,那么在本赛季开始前,该中乙俱乐部可以与租出俱乐部商议,在不占转会名额的情况下,续租一年这名U21球员。此时,这名球员视为中乙俱乐部与租出俱乐部的共同培养球员。

需要注意的是,共同培养球员仅仅适用于租借到中乙俱乐部、现年21岁及以下的中国大陆球员。也就是说,如果一支球队在2019赛季中乙结束后升入中甲,租借在该队的U21球员下赛季将不能作为共同培养球员免名额续租;如果租借在该队的球员下赛季达到22岁,那么无论该队是不是还留在中乙,这名球员都不再被视为共同培养球员,续租需要花费转会名额。

共同培养政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结合目前中国足协转会规定中,租借球员赛季结束后可以不占名额转会租借俱乐部的话,这一政策的用意就一目了然了。将名额限制在U21球员,是在注重年轻球员的培养;提出共同培养球员下个赛季可以免名额租借,实际上鼓励中乙俱乐部长期租借高级别俱乐部的青年才俊;而中乙俱乐部一旦可以让U21球员在球队中稳定成长,也就鼓励了高级别球队出借自己的U21球员。这样一来,年轻球员将在21岁前获得不少的中乙联赛出场机会,无疑是个相当大的进步。

根据足协的政策,中乙球队每个赛季只能有1名球员按照共同培养球员注册。今天上午,有体育博主统计出了2019赛季适用共同培养政策的球员,在13人的名单中,淄博蹴鞠一共有7人上榜,他们都来自山东鲁能;四川九牛的两名球员同样来自鲁能,宁夏火凤凰、内蒙古草上飞、大连千兆和昆山FC各有1人符合要求。如果政策能够顺利落地,相信淄博蹴鞠与山东鲁能之间这样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在中乙会更加普遍。

本地培养政策注重扎根本地

在新政中,足协还规定中乙俱乐部2019年必须报名至少1位本区域球员,2020年至少3位,2021年至少5位。所谓本区域球员,即指至少满足3种条件之一的球员:(1)具有本地户籍;(2)在21岁前注册于本地的足协,不少于4年时间;(3)21岁前注册在本俱乐部培训不少于3年时间。

简单举个例子,就一目了然了。最近的话题球队天津天海阵中,老门将杨君是天津人,因此虽然他18岁就离开天津,还算天海的本地球员。天津泰达球员李源一是四川人,但他21岁在泰达青训营接受了4年训练,所以权健如果引进他,算是引进本地球员。天海本队的钱宇淼虽然既不是天津人又是在杭州绿城接受的青训,但他在21岁前为天海前身权健效力了3个赛季,因此,他也是天海的本地球员。这样一看,本地球员这个要求其实还是蛮宽泛的,并不算太严苛的要求。

不过对于很多转让整支球队的中乙球队来说,这样的要求的确也是个必要的限制。类似以前跨地域转让球队的方式,现在一些俱乐部在无法转让的情况下解散,随后球员在教练带领下集体投奔中乙新军,以后这样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另外,虽然深圳、青岛、大连等足协在中国足协那里与所在省足协平级,但根据足协的规定,在深圳、青岛、大连等地注册的俱乐部还是可以将广东省、山东省和辽宁省本地球员视为自己的本地球员。

截至目前,由于中乙球队名单还未最终确定,尚不清楚哪家俱乐部必须引进本地培养球员。不过足协出台这样的政策,本身也是希望俱乐部能够扎根本土,增进球迷的好感。这方面的“反面典型”就是浙江毅腾,这家俱乐部刚刚因为在大连建设青训营、却不在浙江建设青训营而无法在中甲注册。如果新赛季毅腾全队还是由大连人构成,恐怕他们就不得不买进一些浙江球员或者绿城青训了。

2019年的中乙新政,或将成为足协推动联赛体系职业化的又一大长期举措。鉴于中乙球队在本队青训、本地青训和共同培养方面有现存的种种短板,如果这一政策试行良好,不排除中超中甲也会陆续推出类似如今中乙本地球员、甚至更严格的本队青训的新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乙联赛新赛季的新政,将成为中国足球注册体系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一次试点和探索。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