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乌斯:德国媒体尖酸刻薄 但更同情英格兰球员

体坛周报记者刘川报道
德国名宿马特乌斯的职业生涯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门兴格拉德巴赫开始历经二十多年,直到2000年才在纽约宣布挂靴。在他们那那个年代,职业球员没有所谓的“灰色地带”,人们对你场上表现的评价只有好与坏这两种分别。
输球面对全镇诘问
马特乌斯在职业生涯早期所要面对的,还只是来自熟人社会的舆论压力:“当你在一场比赛中连入两球,第二天不管是路过点心烘焙店,肉铺或者杂货铺,所有人都会探出头来说你昨天踢得真棒!而如果你输球的话,他们则会问你怎么了,然后跑上来指点你昨天的比赛的问题出在哪。”
在这种熟人社会中,即便球员自己无所谓,他也得考虑自己家庭的压力。马特乌斯回忆说自己当年效力于门兴时一旦输球,他的父母几乎要面对整个小镇的诘问:“几乎全镇的人都在朝他们嚷嚷说你儿子昨天怎么输球了,有时候我妈在我输球后三天都不想出门,因为他不想听到那些刺耳的声音。”
而在前网络媒体时代,球员和媒体的关系也相对简单,用马特乌斯的话说,那是一种“真实的面对面”的关系,你几乎认识每一篇文章的作者。而在网络媒体普及之后,他开始觉的这种关系难以继续,好在德国球星在2000年退役,等到社交媒体席卷全球时,马特乌斯自己已经以嘉宾评论员的身份成为了媒体的一员。
转换了身份之后,马特乌斯也开始体会到媒体的苦衷:“我在电视台工作,当我夸奖某个球员的时候,从来都没人说什么,但是一旦我批评某个球员,经纪人或者经纪公司的电话就会马上打到电视台来质问我居心何在。”马特乌斯和博阿滕关系不错,不过他仍然会在比赛中不时批评后者的表现,而这时博阿滕的经纪团队同样会找上门来,有时虽然是半开玩笑的质问,但是马特乌斯还是觉得这类话题有些越界,“这只是一个例子,因为两三年前,他还是世界上最好的后卫之一,但是最近几场比赛,他的表现真的和以往不在同一水准,我也不喜欢批评球员,但是如果你在场上犯错,难道还要让我在电视上为你声辩么?我可丢不起那个脸。”
马特乌斯同情英国球员
即便是为电视台和报纸杂志工作,像马特乌斯这样的名宿评论员有时仍然不觉得自己转行做了媒体,而是觉得自己只是以退役球员的身份担任顾问而已。他像以往一样,依然觉得德国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尖酸刻薄,让所有运动员在退役后都唯恐避之不及,“德国人的性格里,永远有对其他人嫉妒的一面。每次看到南美媒体对马拉多纳的溺爱和推崇,我都会有这种嫉妒的感觉。德国不管什么体育项目都没有人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你会发现格拉芙,贝肯鲍尔和贝克尔退役后都没住在德国,舒马赫后来也搬了出去,我自己选择定居在匈牙利,德国媒体根本不理解我们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我们其实是德国最好的形象大使啊。”
不过和德国媒体永远的挑剔态度相比,马特乌斯觉得有时候英格兰球员要经受的那种反复无常的舆论环境才更值得同情,“每个国家的媒体文化都不太一样,英格兰媒体今天能当着你面把你捧为英雄,第二天就在背后给你一刀。”尤其是在网络和手机拍照普及之后,英格兰媒体的小报属性更是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急速膨胀,这让马特乌斯觉得有些可怕:“鲁尼经常会因为饮酒而被英格兰媒体批评,这要是在30年前,哪怕他在一家酒吧喝多了在桌子上跳舞,可能根本就没什么人知道,但是现在分分钟就会被酒吧的人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会立刻知道,鲁尼又酗酒了。”
对于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处理和公众的关系,马特乌斯倒不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道学家,他信奉人生贵在开心适意,但是前提条件是要保证自己用场上表现回击外界的批评,而这两者也未必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鲁尼喝完酒第二天打进5球的话,媒体和球迷又会高喊:别拦着他,让他喝!所以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让自己开心,如果你天生喜欢喝酒,但是每天又一直纠结着提醒自己要滴酒不沾,你怎么会开心呢?我不知道别人,我自己只有开心的时候才能在场上拿出最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