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奔斗:我为什么译成梅德维德夫 而非梅德韦杰夫

张奔斗10-15 10:28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张奔斗

没想到,这年头,就跟球员确认一下姓氏发音,也要被说成是“疯狂加戏”。

现在的小朋友可能不太知道了,20年前乌克兰有个很厉害的球员,也姓Medvedev,译为“梅德维德夫”。1999年法网决赛,他在大好形势下被阿加西疯狂逆转,错失冠军。阿加西当年都快30了,头发已没剩下多少;这个梅德维德夫的发量,也没好到哪里去。

20年后,又一位发量堪忧的年轻球员打出来了。基于20年前那个梅德维德夫的原因,“梅德维德夫”的译法,在我看来很有网球属性,也是当初我选择这个译法的最重要原因。

肯定会有人反驳,既然俄罗斯总理都被译成了梅德韦杰夫,为什么翻译方法上要搞一姓两制呢?我还真就是这么想的——既然两位都是名人,索性在翻译方法上略加区别。说到梅德韦杰夫,大家立马知道:哦,说的是俄罗斯国家总理;说到梅德维德夫,球迷也能知晓:哦,这说的是咱们网坛那个“总理”。好区分。

球员的译名,确实是一个掰扯不清的话题。网球运动员中发音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译法,不少。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约科维奇”。新华社的译法才是正确的,“焦科维奇”。

可译名这种事情,个人浅见,一是要讲究准确,二也要约定俗成。“小德”叫了这么多年,从他十几岁叫到了老父亲,难不成现在再改成“小焦”?再说了,人家“德”字都已经会写了,再重新开始学写“焦”字儿,太难了。

我其实一直倒觉得,翻译成“乔科维奇”也不错。不过,德约这回在上海学会写“开心”俩字了,我估计“开”和“乔”他准保能弄混喽。

大家都“德约科维奇”,发音更为准确的版本“焦科维奇”反而有些势单力孤。我记得有年在伦敦总决赛上,一位新华社记者在赛后发布会上问了德约本人这个问题,但他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能够在外媒占绝大多数的提问环境问出这个中国属性很强的问题,这位新华社的同行,比我更有技巧和勇气。这回的梅德维德夫夺冠发布会,我在译名这个问题之前刚问了他一个有关上学时是不是数学成绩特好的小问题,因为他的打法很精通算计嘛!通常来说,发布会提问机会在同行之间分享,较少有记者连问两个问题。新闻官当时询问“Any question?”还有其他问题吗?没有问题,发布会就结束咯。我看没有其他记者提问,心想索性我就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问一下这个吧。就问了。

我将梅德维德夫和梅德韦杰夫两种译法,清晰缓慢地发音给他听。梅德维德夫答得还挺欢脱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译法,并且还引述了自己去年在东京以及这回在上海的经历。

我的中国同行们应该对这个问题都心领神会,现场一片笑声。梅德维德夫应该也是挺高兴有人问出这个问题,否则答完了也不会说“Thank you. Nice question. A really funny one”。

我确实不懂俄语,不知道俄语发音。但我去ATP官网球员页面,听了能有二三十遍Medvedev自己的发音,确实是“德”的发音啊。我也不懂日语,但我见到不止一位精通日语的朋友说,Naomi Osaka应该译成“大坂娜奥米”。但去年中网的一场发布会上,她自己选择了“大坂直美”。这事儿吧……你说你把“直美”翻译成“beautiful”给她听,人家一小姑娘,当然选择美啦!

这次提问,我也只是,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想听听他自己的看法,想尽到作为媒体人士的本职,而已。毕竟,以总理在网坛的大好前程,接下来这些年,应该会非常频繁地写到他吧!我也只是希望,能够在他职业生涯的相对早期,有一个尽量准确的译法,而已。

但面对“梅德韦杰夫”的译法,我也并没有丝毫任何哪怕是一点点所谓“正确答案在手”的自得与确定。这都什么年代了,没有标准答案,就是很多问题的答案。甚至,在双轨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大家都更接受“梅德韦杰夫”,而“梅德维德夫”成了绝对少数派,我也很乐意从善如流。毕竟,这不是一场两个译名之间的竞赛——说到底,那只是一个姓氏,方便读者接受应是首要前提。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张奔斗

《体坛周报》网球首席记者,ATP最佳媒体奖得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