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赵伟仑
2019-20赛季仅仅开始两周,就已经有三名球员因违反联盟禁药条例被处以25场禁赛:八月下旬,篮网球员威尔森·钱德勒的伊帕莫瑞林检测结果为阳性;10月下旬,太阳中锋艾顿的利尿剂检测呈阳性;11月6日,老鹰内线约翰·科林斯在生长激素释放肽-2检测中呈现阳性。
在体育界,职业运动员被检测出使用提高成绩的违禁药物,其实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以如此高的频率出现在NBA还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在NBA历史上,同一个赛季里禁药检测呈阳性的球员不超过两名。过去十多年里,只有8名球员的药物检测呈阳性,这个数字与联盟450名球员的总样本相比微乎其微。过去两个赛季,也只有米克斯和诺阿在检测中呈阳性结果。可本赛季已经出现三例,而常规赛才刚刚开始。
使用违禁药品的球员多了?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本赛季一下查出这么多违反联盟禁药规定的球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违禁药品有什么作用,球员为什么要使用它?
钱德勒被检测出的伊帕莫瑞林是一种生长激素,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并实现增肌;艾顿使用的利尿剂可以帮助人体增加排尿,但之所以被联盟禁止,是因为利尿剂经常被用来迅速排出体内的兴奋剂,以此规避检查;至于科林斯被检测出的生长激素释放肽-2,对增加食物摄入量有促进作用。
在了解运动员的动机之后,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球员使用违禁药品从未不是个例,也不是本赛季突然涌现的。事实上,违禁药品一直是大部分球员的“必备物”。早在2011年,德里克·罗斯就曾对“NBA球员使用提高成绩的违禁药物的情况”进行过打分,数字1到10分别为不同的等级,最终罗斯给出的数字是“7”,他的解释是:“比率是巨大的,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个人不应该比另一个人拥有如此大的优势。”
2017年,前掘金主帅乔治·卡尔在自传《愤怒的乔治》中同样提到违禁药物在NBA的使用情况。他在书中写到:“我们总是吹嘘我们拥有一个比NFL和MLB更严密的药物检查体系,但我们仍然存在毒品问题,尽管和30年前的情况不太相同。我指的是提升成绩的违禁药物,比如类固醇、人类生长激素等。毋庸置疑,有一些球员正在使用兴奋剂。有些人年龄增大,可身材是如何又纤瘦又健康的?他们是如何那么快就从伤病中恢复的?他们为什么休赛期去德国?我怀疑他们不是为了尝一口德国酸菜。”
卡尔接下来解释了上述的一系列问号:“更有可能是因为欧洲有最新的、难以被检测出来的药物。很不幸的一点是,药物测试似乎总是比掩藏药物的手段慢了几步。兰斯·阿姆斯特朗从未在药物测试中失败过。我们希望最好的运动员取得成功,而不是让那个最大、最有钱的骗子雇佣最好的科学家。”
联盟的违禁检测更频繁了?
既然运动员使用禁药的频率没有陡然增加,那么本赛季高频次曝出这样的丑闻,是否和联盟的审查机制有关?是不是NBA对违禁药物的检测比以往更严格、频繁了?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根据目前执行的劳资协议,联盟的药物检测依旧是老规定:每一名球员休赛期最多接受2次检测,赛季期间最多4次。另外,联盟药物检测的总次数也有明确的限制:一年内不得超过1525次,休赛期为600次。
而且,药物检测的过程也有“复审”的环节。运动员的检测样本会被分为“A”和“B”两个测试,如果“A”的结果呈阳性,球员可以请求将“B”发送至另一个实验室进行第二次检测。同样,如果球员拒绝接受检测或者试图作弊,那么这种行为将等同于测试结果为阳性。
不过,检查结果呈阳性并不意味着球员一定会遭到处罚。看到这句话,您一定会非常疑惑,明明是阳性为什么不做处理?2005年,当时NBA的医务主管劳埃德·巴克斯曾经表示,过去六年联盟共查获了23名球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最终遭到处罚的只有3人。NBA在违禁药物检测方面的“宽松”,也曾遭到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的批评。2012年,世界反兴奋剂组织负责人大卫·哈曼就表达过NBA在反兴奋剂工作上的迟缓。
本赛季,NBA在使用违禁药物的处理上接二连三做出处罚,不仅是在向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的标准靠拢,更是给所有球员发出一份警示:无论老将还是新人,你都必须接受联盟的检查。NBA对违禁药物“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