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中超改打赛会制?科学与担当二者不可缺一

葛爱平06-09 18:53

体坛周报评论员葛爱平述评

中超开赛,应该已经进入倒计时。尽管管理方仍然没有公布具体开赛的时间,但下个月中旬开赛的消息,已经在各俱乐部风传,就等着足协正式发文了。

传说这次开赛的方式可能有改变,改主客场制为分区、赛会制。

分区可以理解,以中国如此广大的地区,球队来回折腾,跑一个赛场如果再碰上天气不好飞机不准时,耗上一天也不是没有过。过去一直有提出中超分区比赛的建议,实在因为中国地域太广,温差太大,如果新疆也有中超球队,打主客场与出国比赛差不多了(CBA即是)。美国大联盟的解决方案是,分区加总决赛。

当然,中超是否适合搞分区赛,现在还没到必须解决的时候,但这一次因疫情却提前分区了,倒也不失为一个试验的机会。据说,方案是根据去年的名次蛇形排列分区,然后前几名的队再集中打总决赛。

因疫情而改赛制,分区没有问题,但主客场改赛会制,就得慎重考虑了。

赛会制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并不陌生。过去中国的专业足球联赛,一直沿用赛会制。几支或十几支队在一个地区打单循环赛,隔三五天打一场。一年联赛,大致要打4个赛区两个循环。

赛会制热闹,那么多队挤在一个地方,每天都有比赛。A和B比赛时,C、D、E、F队的教练便拿着小本子站在场边不吭一声的记录,就像俱乐部的技术人员,飞到赛场去观看。就这而言,赛会制要比主客场制省去俱乐部很多差旅费。

但,那是专业足球。专业足球没有赞助,没有市场化因素,球队所有经费都来自于国家和各省市体委的行政拨款,门票收入几乎忽略不计。因为在一个地方比赛,除了主队,球迷们不可能挤满其他“客场”。再说了,赛会制不是一周一场,比赛时间多在工作日。上班时间,看的人更少了,球场看台经常空荡荡。

中国足球熬到职业联赛,第一改的就是赛制,改赛会制为主客场制,一周一赛。这就基本形成了模样。

说起来,中国的职业联赛再怎么“伪”,但职业的框架和形体还像回事,训练和比赛基本还是循着职业足球的运动规律,这就基本保证了比赛的质量。老老实实地说,中超再怎么差,比起过去的专业足球,还是有进步的,至少在对抗能力和身体体能上。

中超职业足球还是有许多市场属性,广告商、赞助商、投资人,像那么回事,利益也全在市场化的这盆水里,而职业联赛就像是水里游的鱼。如果职业联赛改成赛会制,集中在一个地方,这就把市场化的属性和形态抽去大半,广告商、赞助商和投资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等于把这盆水倒掉了,鱼还怎么活?

从执行上讲,因为中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仍有很大的“计划”比重,上面一声令下,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但是,从长远的利益看,这样做肯定给原本就日渐萎缩的中超总值再抽去一块。因为国字号战略,前几年中超已经被一个又一个新政搞得苦不堪言,市值几乎折去一半。中国职业足球的市场规模还很小,虽然号称第六大,但联赛收益还比不上日本,俱乐部都在亏本经营,还看不到赢利的方向,因此更需要培养和呵护,再不能折腾了。

把几支中超队伍集中到一个地方打赛会制,操作起来很省事,但缺少了俱乐部球迷的关注,缺少了各自品牌的维护,等于不断地抽去盆里的水,对职业联赛的伤害非常大。

或许有人说,只要防疫有利,什么都应该理解和克服,这话只对了一半。克服并不是全盘抹去,还是要有限度的。事关中超职业联赛的现在和将来,更应该小心翼翼地分清利害,寻找出最佳的分界点。

分区比赛比较主客场制,在防疫上我看不出有什么绝对优越的地方,但是对于比赛的精彩度,球员的状态,球队训练和比赛的节奏掌握,则下降很多,或者说,伤害很大。

必须要强调的是,恢复中超,不是为恢复而恢复,走形式,而是这个职业联赛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中超品牌维护的需要,中国足球成长的需要。中超不是一碗可有可无的清汤寡水,如果精心维护,将是一桌山珍海味。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想不出妥善解决的办法,就问一下外国同行,看他们是怎么样在疫情中开赛,并且做好防疫工作的。如今信息交流那么顺畅,一个Email就能解决。

疫情下中超开赛,科学与担当,二者不可缺一。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