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冷饭式喷中国男足:一种自我露怯的“政治正确”!

耿鹏飞07-16 15:39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耿鹏飞

近日,社会各界莫名其妙地掀起了一股抨击中国足球的浪潮,准确点说:是抨击中国男足。

美团网王兴率先发难:专业球员跑不过清华普通学生...

北大教授王小东:和清华北大的学生相比,国足对社会贡献是负数!

飞象网项立刚:球臭,怪谁,好好听着,球踢不好,还觉得自己多牛,有个没脑子马上就过不了日子了。

...

当然,中国足球的相关从业者也没客气,条分缕析地、言辞激烈地针对以上观点做了一一批驳!

前者的动机是复杂的,因为大体上,中国足球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中国男足的球员们甚至或许也用美团点过外卖, 大部分国少队退下来都去人大新闻学院读书了,没去清北影响社会贡献...

他们或许是茶余饭后的吐槽,或许是别有用心的炒作,我们无从推测动机,但都因为当下社交媒体蓬勃的传播力引发了一定规模的热议乃至论战。

足球从业者的反驳动机相对容易推测:第一,上述言论基本上站不住脚,大部分漏洞百出,出于职业病的缘故本能地愤怒和批驳;第二,在中国足球各项事业有序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些负面的评论无疑触动了相关从业者的利益,即便是出于危机公关的角度,媒体人们也会站出来英勇奋战,这就好比:足球人说美团外卖的优惠力度跟饿了么简直太辣鸡了,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在疫情下就业率惨不忍睹一般,让上述几位所从事的行业社会美誉度遭受打击,自然要站出来反击一样。

当然,中国足球,尤其是中国男足的社会美誉度嘛,一直以来都不算高...

所以全社会营造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批评中国男足是“政治正确”的诡异氛围...

“政治正确”的理由其实也比较简单:第一,中国男足各级国字号球队成绩一塌糊涂是原罪;其次,职业球员近年来收入飙升,引来社会广泛的质疑;最后,中国男足职业球员的社会形象不够正面,偶尔就会有负面形象爆出,与他们的成绩、收入相比,道德形象的滑坡更是恶性循环...

自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甚至自体校时期起,球员们的收入也曾有过赞助商拿啤酒抵账,球员卑微讨薪的黑暗岁月(辽足球员当下依然呐喊还我血汗钱),中国足球也在一定时期诞生过一批类似范志毅、孙继海、杨晨、谢晖以及眼下的武磊这些有着鲜明性格和出色成绩的偶像球员,但一直以来,男足的成绩的上限就是02年世界杯小组赛三战皆墨,净负9球,即便后来证明那是诞生了冠军和季军的糟糕分组。

所谓,菜,就是原罪!

所以这次双方论战的内容在此不做赘述,无论是是非曲折还是逻辑整合的角度,都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基本的逻辑就是:

社会各界闲散人员:菜,我们就可以喷!

足球界人士:菜,我们承认,但我们还想好,而且还能好,所以你喷得不对的地方,给我们向好的形势造成了伤害,我们必须要反击!

这样看来,眼下对中国足球的抨击,多少有点炒冷饭了,因为找不出太好的太新颖的角度,即便是遣词造句上也没什么技术含量,甚至逻辑和常识错误百出,这样的抨击,多少有点让人反感了,因为炒作的动机和水准,都比较糟糕。

相比冯潇霆吐槽大会那期的段子:彩排的时候椅子意外地倒了,砸到冯潇霆的脚,冯潇霆赶忙说没事啊,编剧说:你一个国脚,怎么连个椅子都防不住?

这次的文本水准,简直是漫漫痰盂中不值一提的一抹涟漪。

抨击任何东西,都是有基本法的,尤其是跨界抨击,更要谨慎,否则就难免露怯:常识不足不要紧,这不禁让人们怀疑,涉及到抨击者本质工作的业务水准,是不是活儿也不太好?

上一个例子,是郎咸平!

2013年7月7日,金融专家郎咸平博士在某卫视一档节目中和嘉宾一起聊中国足球,当时给出了几个博人眼球的拯救中国、剖析中国足球病根儿的药方。

这些观点外行人看着热闹,但其中的常识错误简直让足球从业者大跌眼镜。

本报专门撰文:郎咸平,批评中国足球时,别像中国足球一样不职业(点击查看详情)

后来的一些事件表明,郎咸平即便在本门的经济学领域,功底也算不上扎实,很难跻身一流经济学家行列,更像是一个善于利用媒体包装自我赚钱的江湖术士罢了。

抨击中国足球,很容易赢得舆论支持,但也太容易露怯:因为足球运动复杂微妙,不是几句话,几个人就能讲清楚,弄明白的。

有多复杂微妙?

自02年世界杯以来,不少卫冕冠军在新一届世界杯小组赛就意外落马:4年前他们横扫千军,4年后他们匆匆回家,何解?

足球强国巴西在本土世界杯半决赛遭遇1-7的惨案,相当于国乒在奥运会上颗粒无收,被日韩运动员剃光头出局,能忍?

欧洲中国队英格兰甚至留下一本专著:《为什么英格兰队总是输》来深度调研他们每逢大赛花式掉链子的戏谑命运。

再举几个简单的关于基本常识例子:

14亿人为啥挑不出11个会踢的?

数学集合常识:我们是从会踢的人里面挑职业的,而不是从全部人口里挑职业球员,而我们的足球人口,真的比那些我们印象中的弹丸小国冰岛、炮火纷飞的叙利亚、萨瓦迪卡的泰国,要少,而且少得多...

为啥中国球员踢得那么差,挣得那么多?

经济学常识:价值决定价格,但供需影响价格。眼下中国足球市场利好,但好球员少,供需关系严重影响了价格,所以相对优秀的球员拿到了高额的薪水,但本质上,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原理从未被打破,因为同一个联赛里,大概率上水平更高的外援依然比本土球员挣得多,但中超的顶薪,远不如梅西、C罗这样的顶级球员,但的确有很多水平更高的球员拿的比中超球员低得多的薪水,这是供需关系造成的错位,如果错位比较其他运动项目球员的收入,其实就没意义了,因为市场大小不同,可分的蛋糕份额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人类漫漫历史长河,要相信因果,足球成为全球第一运动自有其原因:1986年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的横空出世,抚慰了在“马岛战争”中深深受伤的阿根廷人民;14年世界杯,巴西人民的伤痕,如“世界杯爷爷”紧抱大力神杯绝望落泪时一样心碎;06年世界杯是德国足球复兴的起点,那一年,被一个国家看做是“一个夏天的童话”...

千百年来,足球以这样浪漫、深刻和真实的方式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这就是它之所以令人疯狂着迷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简单的道理是请给足球一些敬畏,哪怕是中国足球...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耿鹏飞

体坛周报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