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手记】东京奥运,最该被吐槽的是什么?

季孟年07-29 16:17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季孟年东京报道

在东京,每位记者都巴不得一天有30个小时。

自从奥运会开幕之后,我和同事们每天的睡觉时间被大幅度缩短,从早晨10点到午夜时分,基本上都泡在各个场馆当中,午餐和晚餐基本上都是在场馆当中解决。除此之外,每天还有花数小时用在通勤上。几乎所有来到东京的媒体都表示,餐饮和交通是本届奥运会最该被吐槽的地方。

抵达东京之前,我们一行人并没有对饮食有过担忧。毕竟日本也是东亚国家,大家的饮食习惯大差不差。然而,从在酒店隔离开始,吃饭就是每一位记者的难题。

此前,我就曾经在手记当中吐槽过隔离期间的吃饭问题。奥运会开始之后,想在报道的过程当中吃饱饭,更是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每个场馆的媒体中心都会提供午餐、晚餐,价格昂贵不说,品种也比较单一,还基本上都是以冷餐为主。

1627470397313046078.jpeg

牛肉含量很有限

开幕之后的首日,我前往射击场地报道射击比赛。那天中午,我在射击场馆的媒体工作间吃了这样一份午餐。牛肉饼、意面、一点培根再加上三个面包,合计1000日元(60元人民币)。抛开价格与食材不谈,场馆内甚至无法提供加热服务,这一点令来自东亚的记者们,普遍都难以接受。

就连日本记者也都跟我吐槽:“在我看来,志愿者们吃得比我们好多了!”

在点餐的时候,记者们会看到一张硕大的菜单,但其中可以选的往往只有一种。此外,便是沙拉、三明治。很多中国媒体实在无法接受,只好花400日元(24元人民币)买一碗泡面来凑合。

c2bb8f9d-54f0-4daa-86e4-f6ca1f0db6e8.jpeg

不过,相较于餐饮问题来说,交通问题被更多人所吐槽。有关交通问题的故事,我们还得从抵达东京的那一天说起,当时组委会安排了大巴把我们一行人送到市区,又用接驳出租车把媒体们送到酒店,大家都体会了一把VVIP级别的待遇。结束三天隔离之后,组委会还给每位媒体发放了出租车券,那时候我们都还在为组委会的人性化服务点赞。

然而,噩梦从奥运开幕式那晚正式开始。组委会方面规定,外国记者入境前14天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坐组委会的大巴或是指定的出租车。

电召组委会指定的出租车,从来都不是容易事。因此,更多人还是选择乘坐大巴往返于酒店、各场馆。开幕式那天晚上,大批记者从东京国立竞技场涌出,乘坐大巴回到各自酒店。但是,当各路媒体来到媒体中心中转站的时候,却被志愿者告知开幕式这天晚上并没有安排大巴前往市区各酒店,所有媒体听到这个消息全部崩溃。

据悉,有的媒体回到酒店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的事情,甚至有人通宵都待在了媒体中心。

由于我们下榻的酒店距离国立竞技场不太远,那一晚我侥幸逃过一劫。但当奥运会正式开始后,每天在交通上浪费大量时间,同样令我头疼不已。

东京奥运会各场馆的分布其实比较分散,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要前往媒体中心换乘,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比如说第一天的射击比赛,射击场地在东京的西北部,距离我位于新宿的酒店大概16公里左右。但是,大巴换乘中心却在东京的东南部。如果我们选择先前往媒体换乘中心,再到射击馆的话,单程可能就要消耗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tokyo_buses.jpeg

篮球比赛也是一样,原本从酒店出发只需要1小时的路程,经过换乘之后可能就需要在2小时以上。其它一些在东京市区的比赛场地同样没有好到哪里去,从游泳场地到三人篮球场地,谷歌地图显示不过6公里而已,坐大巴却需要1小时以上。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频繁使用出租车出行。但是,出租车券有限是其一,通过组委会给的方式进行电召,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当媒体们聚集在一起吐槽这次奥运会的时候。吃饭、赛事预定等等问题都会被提到,但是“出镜率“最高的,永远都是交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疫情之下办奥运的一种无奈。如果可以乘坐公共交通,一切就都会好很多。但是,东京奥组委规定,只有在入境14天之后才能乘坐公共交通。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公共交通系统对外国媒体开放,绝大多数中国记者们,也要好好考虑一番究竟。

现如今,奥运会已经快要过半,各路记者们也都适应了在东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天从大巴车上开始,在大巴车上结束。或许在若干年后,我们对于这届奥运会场馆、酒店的记忆都模糊了。但是,大巴换乘站的样子一定都还在刻在大家的脑海当中。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季孟年

体坛+篮球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