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览奥运⑨】如果珍惜奥运你就拍拍手

王勤伯08-10 10:57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驻意大利记者 王勤伯

相对于足球世界杯,奥运会是一件略微让人犯难的事情。

03094001-227368146-520290842361959-7304295099156223379-n_cover_1080x1080.jpg

有很多人喜欢奥运,因为总是可以看到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拿到奖牌,分享他们的喜悦。我看过很多国家的电视节目,基本都在庆祝本国的奖牌。对于体育传统不错的国家,在某几个项目收获一些喜悦总是可能的,所以,如果有一个电视墙播放各国的奥运节目,会发现所有人都在谈论自己,都在观看自己,都在庆祝自己,都在为自己遗憾,都在为自己鸣冤。

这种气氛确实和足球世界杯完全不同。足球是地球,奥运会是各国地图。

一场足球赛结束以后,世界各国的记者都会关注某个知名球星说了什么,不管他是否来自自己的国家,所有人的聚焦点是一致的。而奥运会从记者报道就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在奔向本国可能拿牌或者升国旗奏国歌的项目。至少少数项目能得到全世界瞩目,但谁拿到了攀岩的冠军、谁收获了皮划艇某项目金牌,只要不是本国运动员,专职报道奥运的记者也不一定能立即说得出来。

各国不喜欢奥运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个“政治体育赛事”早日结束,希望“体育民族主义秀”赶紧收场,或者直接发表反对意见,认为为胜利者奏国歌是一种恶俗,不如足球比赛开始前奏双方国歌那么体现公平。

那么,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的体育记者,我怎么看待奥运?我是否也有过厌恶的情绪?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在现场参与奥运报道。尽管之前也做过不少准备,但对于奥运赛场这种特有的“各顾各、各看各”的氛围,也经历过某种文化冲击。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逐渐地熟悉了这种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奥运会的实质是现代体育博览会,各国有各自的项目偏好或者长项是很自然的现象。就好比2场男足半决赛,巴西队和阿根廷队的比赛中,中国球迷在现场突然齐声高喊“谢亚龙下课!” 而另一场尼日利亚对比利时比赛,数十名尼日利亚球迷打出一条横幅:“我们体操不行,我们乒乓球不行,但是我们足球行!”

体育运动多种多样,但如果没有奥运会这个展示窗口,很多项目日子会非常难过。除了球类、田径、游泳等大项,一些项目平时受到的关注极少,例如举重、赛艇、帆板,就算是这些项目举行世界锦标赛也难吸引到足够多的电视观众。关注度就是金钱,国际体育大家庭里,足球、网球等协会可以把自己养得很肥,其他很多项目协会永远需要依赖国际奥委会的拨款。

从这个角度说,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团结的盛会,世界上再没有任何组织能够给如此之多的体育项目提供这样巨大的支持和展台。也恰恰因为这是一个集中展示体育项目的博览会,可以让观看奥运的青少年明白自己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尽管更大比例是对本国擅长的项目产生兴趣),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明白,现代体育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最值得共同珍惜和维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项目和项目之间不团结,会是怎样的局面?看看近日在巴西发生的例子:

巴西足协财大气粗,巴西男足违反赞助商合同和国际奥委会规定,不穿指定品牌领奖服领取金牌,坚决维护足协自己的赞助商。巴西媒体和其他项目运动员抨击男足运动员自私自利,忽视巴西奥委会从中国服装品牌得到的赞助费对资助其他一些穷困项目的运动员参赛格外重要。巴西男足队长阿尔维斯大言不惭反唇相讥,表示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毫无疑问,自私和争议在未来还会继续。

那么,怎么看待备受抨击的“奥运民族主义秀”?

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比较认真地研究奥运会的舆论和媒体效应,也没有衡量过,到底奥运会对全人类普及体育运动、宣扬体育精神的作用更大,还是各国民族主义者收获更多?

事实上,体育有其自带的金刚罩,那就是体育精神。任何想要借助体育煽动仇恨、敌对、偏见、歧视的人,在奥运会期间都会非常尴尬,直至碰钉子,或者是只能在极小的饭圈里宣扬其观点(或谣言)。

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令人激动,但是奥运赛场上还有着很多让人受到深刻鼓舞、禁不住喝彩的瞬间,例如不同国家运动员之间的拥抱和友爱,例如未能获得金牌却凭借优雅的身姿和风度征服观众的选手,例如克服突发不利因素坚持完赛的运动员……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而且一定会在奥运会上集中涌现。

如果回看民族主义风潮从19世纪末开始、一百多年间在地球上制造的灾难,可以发现,它最糟糕的部分——对仇恨的制造和宣扬,对敌视的强调和强化,对和平的轻蔑和自私,对他者的丑化和矮化,对青少年的灌输和毒害,对个体的藐视和工具化,对规则的自私自利和我行我素——恰恰都是被奥运赛场成功屏蔽掉的内容。

对民族主义来说,奥运会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秀场。平日里满嘴仇恨的人遭遇的是让他们最为施展不开的一段时期。

意大利代表团打破了本国奥运参赛的奖牌记录,该国奥委会主席马拉戈表示,这是多种族意大利的胜利,参赛运动员来自意大利每一个地区,也来自每一个大洲(像4x100米金牌的4个运动员,2人来自撒丁岛,1人是在意大利打苦工的尼日利亚人的儿子,1人是美军士兵和意大利女人恋爱所生)。这番话当然是说给曾为意大利奥运代表团备战制造了很多麻烦的右翼领导人萨尔维尼听的,萨尔维尼就是一个依靠宣扬仇恨、排外为生的政客,在奥运会期间,他只能局限于干瘪瘪地重复发推:意大利赢了!体育赢了!

不久前我很喜欢的播客《不合时宜》邀请我一起聊欧洲杯。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各国球迷为自己的国家队疯狂助威的时候,是否说明了民族主义的天经地义?

事实刚好相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天经地义的,是真情流露,但并不等同民族主义,后者是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滥用。体育和任何一种跨越国境、被全人类分享的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音乐)一样,反对仇恨、歧视、敌对,但其目的和存在形式并不是为了消灭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体育本身同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每届体育盛会结束后,那些令人不快的日常又重新占据每个人的生活,会有很多人继续试图从体育里寻找精神避难所,期待着下一次体育盛会的重新到来。奥运会和世界杯等体育盛会总是让人发问:如果国际上的纷争都能以体育的方式来解决,该有多美好?

同时体育盛会也让人更明白另一个现实:没有任何规则是完美的,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但哪怕是不完美,如果重在参与、公平竞赛的理念得到体现,人类就已经拥有充分的理由、跨越国别、宗教、肤色的差异拥抱在一起。

在之前的几期“伯览奥运”专栏中,我曾写过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的诸多不堪。奥运会从来不是完美的,但它并没有辜负顾拜旦当年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定义:“体育不可能完全换取国与国的和平,但可以促进和平,体育不可能根本改善人和人的平等,但可以促进平等”。

在这个因为疫情等诸多原因四分五裂的世界里,看到一届人们如此友爱的奥运,真的是一种奢侈。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的时期,正是欧洲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即将开始制造大规模灾难的年代。现代奥运和古代奥运一样,是一个让人们“停下来——参加体育比赛——反思”的机会,尽管奥运不可能拦住一战二战的滚滚大潮,却又在滚滚大潮中保持了一份见证,一个火种。奥运曾因为战火中断,但奥运火种终究又复燃。

在最后这篇奥运专栏的末尾,我想把赞美送给参加了本届奥运的中国运动员。他们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和青春最美好的一面——真有点舍不得,奥运就这样结束了。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王勤伯

体坛传媒驻意大利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