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林良锋
人们希望穆鷷夺冠。
希望他带热刺夺冠。这和他做派是不是讨人嫌,说话是不是招人烦,没关系。鷷粉总怀着“受迫害”的心理,戴着抓鬼的有色眼镜,看待外界评价爱豆,认为全世界欲整死穆鷷而后快。大错特错!很多人看不惯穆鷷,但希望他在热刺重振雄风,白发苍苍的帅哥证明自己“顶级”,仍是大多数人的愿望。
他能在热刺逆袭,广义上看,会加剧英超争四,对版权销售有益;狭隘一点,他熬过低潮,迎来新生,不失为一段励志佳话。这一点,在首秀击败西汉姆联之后,舆论纷纷夸他“宝刀未老”中得到体现。
讲真,这场胜利含金量很有限,也就赢了正滑向降级区,即将换帅的西汉姆。但媒体的语气,知名热刺球迷的反应,仿佛热刺赢了决赛。欧冠落后两球逆转,主场再以击败西汉姆的方式拿下伯恩茅斯。抓的都不是大鱼,但3连胜解了燃眉之急,点燃了刺迷心中的希望之火。一位资深女刺迷,面对镜头直言不讳:“我原来最反穆里尼奥,但我现在爱上他了!”
3连胜,人们以为特别的“骄赛”回来了,那个敢把未来当过去时说的人“穆殊”回来了。这个现象非常有趣。不分中外,人人爱看武侠演义的套路:一位大英雄错信盟友虎落平阳;但琴心依旧,剑胆高悬,(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取了真经杀回江湖)又再主盟武林。
鷷粉特别爱这个桥段。
待业一年,他们心疼;俯就热刺,他们憋屈。热刺若能让爱豆转运,完成(夺冠)使命后再入豪门,即使为此不得不给自己粘上公鸡的羽毛,他们认了。这也是热刺球迷的共识:不指望他带队踢得好看,能拿个杯子,回到欧冠,也忍了。粉丝没想到:回来的是“胶塞”;刺迷没想到,最难忍的不是场面,而是穆鷷面对镜头,过分卖力的演出。
事与愿违,穆鷷不仅没有在热刺打好预期的翻身仗,反而输得比以前哪一次都惨。这个结果出乎粉丝的预料,出乎热刺球迷的预料,出乎绝大部分人的预料。回头去看他屈就热刺的17个月,带有他个人标志的胜利屈指可数,“很不穆里尼奥”的失败则比比皆是。有的失败,比如最后一刻绷不住,剧情雷同得令人呵欠连天。
为什么万众期待的逆袭没有出现?为什么欧冠、欧联和足总杯,每次都在16强出局?每次都被实力逊自己一大截的对手淘汰?为什么热刺在他麾下,频频尾声丢球,丢掉堪堪到手的胜利(甚至平局)?为什么还是避免不了更衣室抓内鬼的结局?是他水平不行?观念陈旧?还是运气糟糕?热刺上上下下最后悲伤地发现:三样都是。
穆鷷辜负的不只是热刺,粉丝,媒体,更多的是他自己。除了新闻发布会上他依然无敌,场上能说道的内容越来越少。夸热刺阵容厚实,夸凯恩独一无二,夸列维英明神武,夸球场宏伟气魄,甚至夸训练基地的大枕头、被褥和带有俱乐部标识的睡衣睡裤……。如此谦卑,好像“天上掉下个田螺姑娘”,让人怀疑是不是买错了戏票。
这是穆鷷在海边反思的结果吗?以前那分张狂,自信,咄咄逼人的做派不好使了?他说总结了过去犯的错误。那么把自己打扮成“慈父”“兄长”,算是“纠错”的具体表现吗?偶尔,人们依然能从他不经意流露出的嚣张,看到一星半点昔日的“狂人”,比如“我从没输过欧冠决赛,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失落的情绪。”但大部分时候,穆鷷在人前给人克制、谦和的印象。他刻意收敛言辞,扮演着一个他并不擅长,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角色。演得蹩脚,忍得痛苦。不看那部纪录片,不好找线索。片中有大量穆鷷在半场和赛前的“动员”演讲,一开始你还觉得新鲜。越往后看,你只有一个印象:这一集已经看过了。
翻来覆去,穆鷷的动员令就那么几句:“拿出勇气(偶尔用‘卵子’换个口味)”,“要紧逼”,“要自信”,“这个对手不好对付”,“丢了第一点,不能再丢第二点”,“我们要提高比赛强度(强度指的是比赛的节奏、对抗的力度)”,“别忘了紧逼”。不一而足。这些套话,虚无缥缈,起不到说明书的作用。亚马逊可能只捕捉到这一部分,训练内容穆鷷绝不会对外公开。如果这部纪录片只辑录到这些套话,最终穆鷷没有“ALL”,只有“NOTHING”,也就不奇怪了。这些话连球迷都会说,犯不着花一千多万每场比赛都听一遍。
关键是“怎么做?”
从热刺一而再,再而三以雷同的方式丢球,输球,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穆鷷的训练课,并没有“怎么做”,有的只是“足球就像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和家庭”。连环赢家?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