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原创
中阿之战,李铁过早换下表现出色的归化球员洛国富,争议很大。李铁给出的解释是,他感觉六十分钟时,洛国富的活动能力有一些下降,边路防守也有点下降,对方传中非常紧,他希望通过对位换人加强中场的控制。
李铁这一解释,非但没有打消很多人的疑惑,反倒让李铁对洛国富的使用争议更大了。因为不但许多球迷看不出洛国富体能不支,就连洛国富本人得知自己要被换下的那一霎那,也很意外。电视镜头捕捉到了洛国富当时的一个肢体动作,他很明显表示自己还有足够的体能继续留在场上比赛。
那么,为何唯独李铁看到了一个“力竭”的洛国富?有人猜测李铁这是要铁了心证明自己之前不重用洛国富等归化球员是正确的,似乎以此来证实洛国富的确没有踢满全场的体能。这样的猜测既没有事实依据,也对李铁缺乏必要的尊重。正如李铁自己曾经说过的,或许没有人比他更想赢得比赛了。我们不能因为李铁这一疑似的换人败笔,就否定李铁对比赛胜利的渴望。
李铁这样做,其实与他的足球哲学有关。其实,只要注意到李铁在比赛中声嘶力竭地指挥球员的细节就不难看到:李铁对洛国富的认识偏差,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与球员的临场失误共存,缺乏足够信心包容球员的临场失误。在场边大喊大叫指挥球员的李铁,更像是一位试图一手掌控自己球员每个动作的实况足球的玩家。他在场边的每一次对球员跑位的大声喊叫,都凸显了他对场上球员拥有超乎寻常的掌控欲。
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掌控欲,决定了他对洛国富匪夷所思的认知。
临场指挥能力当然是教练很重要的能力。作为国足主帅,李铁当然需要掌控比赛的能力,特别是要有掌控自己球员比赛的能力。但是,球员毕竟是有血有肉有灵气的活人,他们在场上会有失误,也会有超过预期的表现。一个能收获奇迹的教练,应该首先是一个对自己所选球员有足够包容,有足够耐心的教练。
二十年前的十强赛,国家队在马斯喀特客战阿曼,祁宏在那场比赛的前七十分钟表现并不好。后来,米卢承认他当时看不到祁宏,非常不满。按照祁宏的表现,应该是被换下了。但是米卢很信任祁宏,他就强忍着不换祁宏。比赛第七十分钟,就在米卢快绷不住了准备换祁宏的时候,祁宏终于给了他和所有中国球迷一个大大的回报:他灵光一现杀到阿曼的门前进球了。米卢说,祁宏进完球又“隐身”了,但他显然已经满意了。
李铁不应该忘记当时那一幕。如果当时场边指挥的不是米卢,而是现在这位心气很高的少帅,祁宏恐怕进球前早就被换下了。要知道,当时祁宏大部分时间表现远远不如这次中阿之战的洛国富。
李铁亲历的这两场中阿之战,特别是当时米卢对祁宏的“隐忍”收到出其不意效果,应该给李铁带来一些反思:未来的比赛是不是可以给洛国富们更多的耐心,不要稍微有点不满意就换人。
要知道,换上去的所谓生力军,也一定会有失误,因为他们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就在阿曼队扳平比分前几十秒,面对阿曼的那次获得进球的反击,李铁声嘶力竭地喊着刚刚替换洛国富上场的吴兴涵赶紧回收。或许是因为吴兴涵和李铁隔了一个球场的宽度,李铁生怕吴兴涵听不见,他口中发出的“吴兴涵”三个字,听上去简直就是撕心裂肺的感觉。
李铁显然对吴兴涵当时的跑位并无信心,也不满意,才会如此声嘶力竭地喊他快速回防。事实证明,李铁喊得没错,当时阿曼的快速反击的确很有威胁。问题是,一个被寄于厚望替换上场的吴兴涵,怎么在这么关键的时候,还需要教练场边这样手把手地教他怎么跑位?
其实,不仅仅这次手把手地教吴兴涵跑位,李铁场边一直在大喊大叫地指挥球员的跑位和转移。李铁应该比场上的队员看得更全面,而且我们也应该相信,李铁的指挥都是对的。他通过这样现场事无巨细的指挥,目的是为了避免队员出现失误,这样看也没毛病。但是,即便是有经验的实况足球的玩家,也无法通过游戏程序完全控制球员的每个动作。李铁又怎么能指望通过自己场边手把手地教球员,而让场上十一个大活人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跑位呢?其实,失误本来就是足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铁如果不能有这样的包容,换人就可能会自乱阵脚。
退一万步,就算大家都看错了,洛国富正如李铁所看到的,六十分钟后的确不如前面跑动那么出色了。但是,不可否认洛国富的防守意识相比国内很多球员实在高出了很多。他的防守意识能不能弥补一些所谓的体能不足呢?
洛国富这场比赛的表现之出色不必赘述,就单说他在门线前解围的防守意识,就是我们很多球员缺乏的。刚结束不久的足协杯申花与深圳首回合的比赛中,于汉超起脚破门的瞬间,深圳队的门将已经出击,他的身后有两位协防的队友,其中一位有很好的机会去门线上补空门,但却不知所措地站立着,眼睁睁地看着皮球在自己身边射入空门。洛国富的补防的难度比深圳队员当时更难,他却做到了。难道不值得对洛国富这样防守意识很出众的球员有更多的信心吗?
当初米卢因为对祁宏的灵气很有信心,以至于忍耐了平庸了七十分钟的祁宏。这次,如果李铁因为洛国富出色的防守意识也多一点忍耐,国家队说不定就像二十年前那样,能够再次在阿曼队上收获惊喜。其实,洛国富还没像当初祁宏那样大部分时间“隐身”。
阿曼主帅伊万科维奇在落后的时候,看似也有些着急,但他并没有像李铁那样大喊大叫地指挥球员。主教练临场最有效的控制,只能通过换人,而不是试图控制球员的每次跑位和处理球,因为这根本做不到。李铁这种中国家长对小孩式包办到底的风格,根源还是中国足球长期大包大揽式“妈宝”式的足球哲学。
中国足球培训体系,擅长的是对球员进行灌输,缺乏对球员独立性的重视。一位曾经留洋的球员曾经抱怨,国内的训练,教练喜欢动不动就把对抗停下来,现场纠正球员的动作。他在国外的训练,经常是在狭窄的场地内高密度球员之间的强对抗,球员在这种贴身逼抢对抗中不断积累经验,教练不会轻易叫停训练。因为球员失误了,自己也会反思的,很多错误并不需要教练说教。正是因为中国足球“妈宝”式的训练方式,教练无形中剥夺了球员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了球员成年后足球意识的低能。蒂加纳在申花执教时曾经抱怨:竟然有的边后卫,当另外一侧的边后卫助攻上去了,自己要快速落位防守的意识都没有。
常常在场边“声嘶”的李铁,与其说是其一种执教风格,不如说是“妈宝”式的中国足球哲学的结果。这种心态下,教练恨不得掌管球场上每个队员的动作都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缺乏与球员失误共存的包容和耐心。所以,洛国富只要跑动稍微有点达不到其要求,必然会有一个“力竭”的洛国富出现在李铁的眼前。
中国队要出线需要奇迹。下一场比赛,李铁不妨少一点声嘶力竭的指挥,临场多给球员一点包容。忍不住想换洛国富的时候,多看看他的优点,耐心一点,说不定洛国富这样有值得期待的球员,真的会上演当年祁宏那样的奇迹,来回报教练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