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在北京冬奥会的现场,做一个“体验派”

宫珂02-20 16:28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宫珂 首都体育馆报道

要怎样开始写这一篇手记呢?

在写了两周半的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大跳台和速度滑冰之后,我觉得自己有些“麻了”。在闭幕日前一晚激动地见证了隋文静/韩聪拿下那枚来之不易的双人滑金牌后,我开始觉得自己像一棵深秋的树。风一点点带走树枝上残存的树叶,所有的感官也随着闭幕式的临近一点点关闭。但如果把日历翻回到2月2日,我刚刚进入闭环的那一天,我的状态和现在其实大有不同。

1645345472116006366.png

2月2日晚上的冰立方

2月2日晚上,中国代表团迎来了本届冬奥会的第一场比赛——冰壶混双循环赛。虽然当天下午我才进入闭环完成繁杂的入驻和注册手续,但这场中国队的首秀我当然不会错过。当晚的比赛开始之前,我在记者看台席上坐定,“冰立方”里便响起了苏格兰风笛的声音,这也是国际冰壶比赛惯有的“开场仪式”,而我上一次现场听到这样的声音,大概还是在2019年。时隔两年再在现场听到风笛奏响和冰壶碰撞所发出的清脆响声,竟然让我觉得熟悉又陌生。而我也知道我非常想念这样的声音,想念疫情之前出差的日子,想念那些在比赛现场睁大双眼、竖起耳朵捕捉每一个画面细节与每一个声音的时刻。

1645345656418040261.jpg

麦克莫里斯观看苏翊鸣大跳台决赛第三轮

这是我第一届参与到前方报道的奥运会,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或许不是奥运会本身,也不是冰与雪的元素,而是时隔两年重返比赛现场的体验,这也是我在过去两年的远程发布会和线上采访中所缺失的东西。只有在现场,我才可以听到武大靖在率队拿下混合接力金牌之后的哽咽,才能看到范可新、刘少林和瓦利耶娃在一场不满意的比赛之后一言不发地快速走过混采通道,才有机会和陈巍提及他儿时去过的北京动物园,看到他眼睛中闪过的笑意。也只有在现场,我才会发现苏翊鸣和他的偶像麦克莫里斯是如何彼此关注对方的比赛,才观察到成为中国队教练的安贤洙引发了中韩俄三国媒体的关注,才有机会被韩雨“科普”场外的飞雪竟然会让冰壶场地滑涩度发生细微的变化。

所以,回到现场的感觉可真好呀。我终于又成为了一个“体验派”,可以真听、真看、真感觉,好像自己的文字也就此鲜活起来。

1645345558715006206.jpeg

首体最后一个比赛日之后的小白板,志愿者们辛苦啦!

我记得谷爱凌曾经在一次采访中称呼自己为adrenaline junkie——她迷恋那种滑雪时在道具与场地里上下翻飞所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那么每次来到比赛现场的我似乎也是一样。远远地去看那些我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运动员在场上完成比赛,细细体察他们在场上场下展现出的种种情绪,与在现场碰到的每一个人谈天说地,竟然像我喜欢参与的那些运动一样,同样也能给我带来肾上腺素的飙升的体验。在开幕式的现场手记中,我曾经把参与到奥运会中视作“人生中仅有一次”的体验。但现在,我竟还有点想多体验几次。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宫珂

体坛+综合体育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