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世界杯白皮书·竞赛篇】先进的篮球长什么样?

张文璟09-18 09:29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特约撰稿/张文璟

随着2023年世界杯落幕,中国队战绩不佳,我们会频繁听到一种说法——“中国篮球在理念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如果大家对于这个说法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接下来应该问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世界篮球的先进理念?是只能笼统地描述为“更高,更快,更准”,还是能用更加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数据这个工具,我们来探寻世界篮球的先进理念到底是怎么回事。

欧式美式只是伪概念

18.jpg

首先得明确的是,现在很多人习惯把篮球理念或者说风格打法,根据大洲的不同来进行区分。欧洲球队在刻板印象里就是比美洲球队(往往单指美国队)更加缓慢、团队,淡化个人能力而讲究集体主义。

实际上这种区分方式,完全没办法从数据上进行验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的参赛队多,彼此之间在打法上就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本次世界杯所有比赛有15.1%的进攻机会(即投篮、罚球和失误)以快攻结束。如果把15.1%作为基准线,确实大部分欧洲球队并不是求快的打法。但也有塞尔维亚(快攻比重17.7%,排名第7)和芬兰(快攻比重17.6%,排名第8)这两支球队是偏快的,其中塞尔维亚一路打到了决赛屈居亚军。他们还做到了快攻比重是黑山的两倍以上。

通过来说挡拆持球/面筐单打/低位背身这3种进攻方式,在阵地战的比重越高,说明该球队会更加依赖持球人自行开发进攻,而非靠后续传导终结进攻。结果世界杯上最“独”的两支球队是斯洛文尼亚和黑山,分别有45.8%和45.4%的阵地战进攻是以持球人完成的。两支球队也和立陶宛一起(42.1%),在该数据上都高于美国(41.5%)。

确实也有一些欧洲球队更接近于所谓的团队打法,比如芬兰(22.3%)、西班牙(27.7%)和意大利(29.8%)就占据了阵地战持球比重倒数4名中的3席。但他们的成绩并没有特别出色,都会遭遇一些主攻手段匮乏的困扰。会师决赛的两支球队德国和塞尔维亚,两项数据分别为38.8%和38.9%,对持球人的依赖也会更接近美国而非西意这些欧洲老铁。

如果要求至少出场100分钟,则整届世界杯每36分钟挡拆持球/面筐单打/低位背身次数(简称持球进攻频率)前10的球员分别是:斯洛文尼亚的东契奇21.8次,德国的施罗德14.5次,日本的河村永辉13.9次,南苏丹的卡里克·琼斯12.9次,澳大利亚的吉迪12.5次,波多黎各的沃特斯12.5次,新西兰的伊利12.1次,菲律宾的克拉克森12.0次,拉脱维亚的扎加斯11.8次,加拿大的亚历山大11.4次。

换言之本届比赛最符合美式篮球“自己抡”定义的大核心,前两个是欧洲人,接下来会有不少弱国核心(以归化居多)。美国排名最高的爱德华兹只能在该榜单排名第14,每36分钟10.1次持球进攻也和东契奇、施罗德有着明显差距。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理解了:欧洲球队队伍多,各自核心球员的能力、位置、打法都有很大区别,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简单概括为某种球风,或者所谓的“欧式打法”。即使是最依赖持球人的斯洛文尼亚和黑山,也会因为王牌球星是东契奇和武切维奇,而在打法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美国只有自己一个样本,每届人员更迭巨大,光看他们的数据来总结“美式打法”也会失之草率。

再加上进攻数据还会受到对手防守风格的影响,使得同届比赛的队伍和队伍之间,或者具体到强队和强队之间,肯定是个性大于共性的。如果希望对世界篮球理念的变化有更清晰的理解,一个新的对比维度是必不可少的,即赛事数据。

什么是世界篮球先进生产力?

赛事数据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把整届赛事的所有比赛结果放在一起计算,再和往届赛事去进行对比。即使某支球队的打法再极端,放在所有比赛的样本里也会被稀释。如果赛事与赛事间仍然出现了明显区别,自然可以理解为是篮球理念的变化。

举个例子,很多人说现代篮球是变得更快了,想要验证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08年奥运会至今,所有世界大赛的快攻比重。

QQ截图20230917225547.jpg

这张表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现代篮球确实变得快了一些;二是相比于15年前,世界大赛的快攻比重提升幅度并不算特别巨大,远远达不到“革命性改变的程度”。

真正的革命性改变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接着看下面这张表。

QQ截图20230917225625.jpg

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当时整届比赛只有18.7%的进攻是由挡拆发起的(包含挡拆自行终结进攻,以及挡拆产生传球后由队友完成的进攻),并没有低位和面筐的一对一发起次数来得多。2010年世界杯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但2012年奥运会,挡拆发起进攻首次完成了对单挑发起进攻的反超。接下来两项数据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3届世界大赛,两项数据基本稳定在2:1的比例下。要知道篮球比赛还会有30%左右的进攻是处于快攻、二次进攻或者其他混乱状态下的,剩余70%的阵地战一次进攻里,能有10%以上的幅度改变已经算非常大了。而且低位和单打本身还有不少来自挡拆造成的错位。

这个趋势实际上和NBA的发展潮流是完全吻合的:2007-08赛季,NBA有18.2%的进攻机会由挡拆发起,21.5%的进攻机会由低位+单打发起。15年后的2022-23赛季,两项数据分别为32.0%和14.6%。

所以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在很多人眼里,NBA和FIBA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NBA挡拆大行其道会被误读为是NBA鼓励进攻,取消hand check规则等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应该是,挡拆比面筐单打的错位更明显,比低位背身的视野更开阔,它是篮球场上最多变,最立体的开发进攻方式,代表着这项运动最先进的生产力。

FIBA各队想要与时俱进,就得抛下“NBA天赋太惊人没法学”的固有观念。而且不管FIBA是不是有意要学、在学NBA,两者趋同的结果是摆在那里的。

中国篮球需要醒一醒、赶紧追

image (4).jpg

最近3届世界大赛,各队在挡拆发起进攻比重的环节基本保持不变。这只是一种在风格上的稳定,不等于各队不会在既定风格内追求做得更好。2019年世界杯各队每次通过挡拆发起进攻能够得到0.90分;2021年奥运会涨到了0.92分;本届世界杯继续上涨到0.97分。

想要提升挡拆效果,有这么几个前提非常重要:挡拆持球人要够全面,除了矮个球员一贯擅长的突破和传球外,挡拆持球投才是迫使对手上提并拱手送出错位的关键。2019年世界杯,33.4%的挡拆持球出手以三分结束,命中率是31.4%。4年后这两项数据已经提升至38.7%和34.0%。

与此同时,各队也会想方设法为挡拆营造足够好的无球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在中锋掩护人之外尽量安排射手。2023年世界杯的三分比重高达43.1%,远高于4年前的37.8%。FIBA有半数球队能做到关键轮换的第二高度,每36分钟至少投5次三分,这项数据已经和NBA没有太大区别。传统定义里power foward里的power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空间型4号位。

image.jpg

实际上本届中国队在多打挡拆,以及强调四射手的环节已经比上届有所进步。问题出在光有风格上的追求,没有完成度上的追赶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有型而无魂。而这种脱节的情况放到更低级别的比赛问题会更大。

根据中国篮协K8平台的采集结果,去年U15决赛阶段,各队只有8.1%的进攻回合以挡拆持球结束。这项数据到了U17和U19会分别上升至9.8%和11.9%。但无疑和世界杯的16.8%差别是很大的。他们每次挡拆持球得分只有0.6分左右,也和世界杯的0.86分有着巨大差距。

这3项U系列赛事挡拆已经打得很少了,有限挡拆里还只有29.0%的出手以三分结束。结果就是3个年龄组200多个后卫,只有3名球员投进了至少3个挡拆持球投三分。

CUBAL的情况不会乐观太多。2023年大区赛阶段开始,各队的挡拆持球比重是10.6%,每次得到0.63分。大学球员会更愿意尝试挡拆持球投,但仅投出了21.0%的三分命中率。只有中南大学的郭奇芳和华东师大的丁超至少投进5个挡拆持球投三分。

各阶段U系列,以及CUBAL,三分命中率都只有25%左右,较低的射手质量也谈不上为挡拆拉开空间。

2021-22赛季的CBA,外援总共投进了364个挡拆持球投三分,中国本土球员总共是528个。很显然两者的出场时间比例并不是四六开。外援挡拆持球投三分的命中率是36.0%,中国本土球员是29.2%。

小结:

我们利用多届赛事数据纵向对比的方式,是希望告诉大家世界篮球最重要的改变究竟在哪里。15年前中国大战德国时,两支球队还都是以低位发起进攻的球队。但后来随着科技手段和分析方法的进步,低位逐渐消亡,挡拆逐渐兴起,改变幅度之大,绝非姚明和诺维茨基这一两个人退役就能带来。15年后德国顺应潮流,摇身一变成挡拆型球队,手握篮球比赛最先进的武器才得以站上世界之巅。

与此同时,中国从青训开始就不曾掌握它,到了联赛阶段只能靠外援假装拥有它,国际比赛自然会再次失去它。这个差距远比人种所带来的天赋区别要来得大。正视这个差距又远远好过纠结学欧还是学美这个伪命题。世界篮球早就没有欧式美式的区别,只有理念和打法先进与否的区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