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发自乌鲁木齐
再一次见到林丹,依然是标志性矫健的身姿、黝黑的面庞和炯炯的目光,完全看不出刚刚经历了从西班牙到北京再到乌鲁木齐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甚至不需要倒时差,林丹就一头钻进健身房里,这是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也是他想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出席5月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2025伊力王酒·林丹杯羽毛球公开赛的赛事发布会:“今年林丹杯再度起航,首站乌鲁木齐可得一炮打响了!”
林丹出席林丹杯赛事发布会
林丹杯的初衷:搭建年轻人的舞台
超级丹、双圈大满贯、20个世界冠军……加载在林丹名字前的形容有很多,而这一次,他希望林丹两个字的前缀是“林丹杯发起者创办人”。
作为世界羽坛现象级的存在,林丹退役后一直致力于羽毛球项目的推广,他创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比赛,为更多羽毛球爱好者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我希望通过林丹杯让更多有羽毛球梦想的年轻人得到机会,让更多人真正喜欢、了解、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自2023年以来,林丹杯已经走过湖南郴州、广东深圳、浙江新昌、中国澳门四座城市,累计吸引超5000名国内外选手参加角逐,其中包括孙完虎、杜鹏宇等8位世界冠军、26位现世界排名前100选手。短短两年,林丹杯已逐步成为国内外羽毛球界的重要赛事之一。
2025年林丹杯重装亮相,首站比赛将于六月在乌鲁木齐打响,随后也将在陕西西安、湖南郴州、山西晋城、中国澳门、浙江新昌等城市举办,形成覆盖全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的办赛布局,不仅如此,赛事也正式被列入中国羽毛球协会全民健身积分赛系列。
林丹在赛事发布会上介绍林丹杯全年举办城市
实际上现在林林总总的业余羽毛球赛事有很多,涵盖了青少年组、男子单打组、混合团体组的三大组别设置一直是林丹杯区别于其他赛事的特色之一。其中青少年组分类详细,五个年龄段从七岁到十五岁一应俱全,林丹说,详细分组就是避免七岁的孩子一上来打十岁的孩子,很快就输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男子单打组也是林丹特别看重的:“我自己男单出身,所以特别关注年轻男单选手的表现。”的确如此,在以往林丹杯的现场,当青少年组和混合团体组比赛时,坐在看台上的林丹尚且能够和身旁的朋友嘉宾一边看球一边讨论,但到了男单比赛,他立马正襟危坐,2023新昌站比赛时,有记者提出采访邀约,他也客气地表示:“等我看完这两场男单比赛吧。”
而男单组和混合团体组不限年龄、不限国籍,所有热爱羽毛球的高水平运动员、草根选手、职业选手、现役选手、退役名将,都有机会站上同一片赛场上。曾经的韩国一哥孙完虎就曾参加比赛:“我以为林丹杯,就是来和林丹一起打一个表演赛,没想到是真刀真枪和各级选手比啊,我也没想到中国业余选手居然水平这么高,太厉害了。”
羽毛球世界冠军、韩国选手孙完虎在林丹杯的赛场上
林丹杯的诱惑:高额奖金+成名通道
无论是上层建筑里世界羽联的职业巡回赛,还是业余赛事中的各类比赛,奖金总是吸引运动员参赛的一大因素。2025林丹杯首站乌鲁木齐站的赛事总奖金84万元,为历站林丹杯赛事之最,其中男子单打冠军奖金高达20万元,混合团体冠军达15万元。
不过,林丹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不同于常规赛事只奖励冠亚季军前三名,林丹杯男子单打组奖励至前32名,第9-32名的选手也能收获每人5000元的奖金,混合团体组是第5-8名也能收获15000元的奖金。
这样的奖金设置也是希望有更多高水平选手减少顾虑,积极参赛。因为能够拿到前三名的高额奖金自然收获满满,但成绩就算不突出也有5000元奖金入账,这就覆盖了选手前往比赛地交通住宿的花销,可以说不用自己掏一分钱,就能见到林丹,就能和各地高手切磋技艺,以球会友。
其实对于很多球员来说,奖金倒是其次,有这样一个比赛机会展现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不少球员在打完林丹杯特别是取得好成绩之后,个人知名度随即有所提升,像前中国国家队男单选手赵俊鹏在2024年林丹杯新昌站问鼎男单桂冠后,“身价”就水涨船高了不少。
而对于原本就默默无闻的草根球员更是这样,通过林丹杯的比赛,打出了成绩、打出了名堂、打出了更好的未来,卢迦彧就是其中的代表。在5月7日举行的林丹杯乌鲁木齐站发布会上,这位来自中南大学的大三学生就从林丹手中领取了“逐梦新锐奖”。
林丹为卢迦彧颁发“逐梦新锐奖”证书
卢迦彧在2024年澳门林丹杯羽毛球公开赛上获得男单组季军,登上领奖台
从2023年第一届郴州到2025年第一站乌鲁木齐,卢迦彧一直在突破自我,从林丹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后,他说:“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比赛,不仅世界冠军可以参加,我们业余选手也可以,只要有能力有梦想,就可以在林丹杯实现,所以我六月份在乌鲁木齐就是想拿冠军。”听到年轻人这样的豪言壮志,林丹带头为他鼓掌。
林丹杯的宗旨:以运动员为本
黎江文是从第一站林丹杯就跟着赛事一站一站走下来的官方摄影师,他还记得2023年郴州站的情景:“当时第一站林丹杯,参赛运动员说实话水平也不是特别高,我拍起来觉得挺困难的,因为要拍到一个好的动作挺不好找角度的。”
但如今,这样的困难压根不存在了:“现在的林丹杯,我拍起来直接按快门,赛场灯光环境越来越专业,选手们水平越来越高,每一张拍得都挺满意,我的工作真是随着林丹杯的发展越来越轻松了。”
黎江文(左一)与林丹合照
这么多站林丹杯拍下来,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澳门的比赛:“我印象中澳门办了很多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很少,但我没想到林丹和林丹杯在澳门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纪念品柜台挤满了人,我得爬上桌子站上去俯拍,才能拍到大家抢购纪念品的全景,即便是一个咱们司空见惯加油的那种充气棒和折扇,他们都是供不应求啊。”
拍摄过很多项目的比赛,黎江文认为林丹杯最打动他的是以运动员为本的宗旨:“去年在新昌,参赛人员很多,我本身需要拍一些宣传照,但丹哥特别叮嘱,咱们不用搞高大上的东西,首先要保证运动员,每个运动员都有一张独属于自己的比赛照片。”
提及“以运动员为本”的宗旨,林丹表示:“我是运动员出身,运动员是赛事主体和根本,我现在从运动员变成了服务者,我就想真正服务好这些热爱羽毛球的选手,让他们来到林丹杯,真正受到尊重和关注,得到提高和快乐,收获自信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