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严益唯报道
2025赛季中超联赛赛程已过半,积分榜前四支球队场均得分达到2分,构成了稳固的“争冠阶层”;而最后五支球队场均积分不足1分,陷入“保级阶层”;其余七支球队则组成了典型的“中产阶层”。本文将结合半程详实数据,从球员身价、主教练特点、俱乐部管理与资金投入等多个维度,解析各阶层形成的原因,以及未来各阶层之间可能的变迁。
争冠阶层的护城河:时间
根据FOTMOB提供的数据,截至16轮中超积分榜前四的“争冠阶层”球队,在“平均控球时间榜”上,也恰好名列前四。
截至第16轮,中超平均控球时间排名前四的球队。
尽管控球时间并不能与球队的成绩直接画等号,但是经过漫长赛季所积累的场均控球时间的优势,在大多数时候仍然是强队的一个显著标志,特别是多个赛季能够稳定在“争冠阶层”的传统强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控球时间榜”上的领先者。
比如,2019-2024连续六个赛季,中超共有七支球队夺得了联赛冠军或亚军,只有江苏苏宁、武汉三镇这两支球队在各自夺冠的赛季,平均控球时间没有进入联赛的前五名。而恰恰就是这两支“例外”不具备控球优势的冠军球队,在中超争冠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未能稳定跻身争冠阶层。恒大(广州)、国安、泰山(鲁能)、海港(上港)、申花等其余五支球队,则在上述六个赛季中,几乎轮流占据了控球时间榜的前两位。
控球时间与球队实力的高度正相关,在曾经的中超巨无霸恒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八冠王恒大征战中超12个赛季,仅有2022赛季的成绩跌出了前三,也正是这个赛季恒大的“平均控球时间”也断崖式地下降到了联赛第13名。优势明显的场均控球时间,曾经是昔日八冠王球场统治力的一个象征。当这个象征突然消失的时候,也就泯然众人了。
“控球时间”之所以可以成为传统强队的过滤器,这是因为追求控球的华丽踢法,对于财力有限的球队而言,其实是很难持续消费的奢侈品。2012赛季平均控球时间最长的中超球队是当年积分排名倒数第二的上海申鑫。从2009赛季开始,上海申鑫的前身南昌衡源投资人徐国良给了主教练朱炯一份为期八年的长约,展现了不拘泥于暂时的成绩,立志打造一支能够踢漂亮足球,有观赏性的现代化球队的决心。尽管球队在朱炯执教第一年就率队晋级中超,随后几个赛季成为中超的一股清流,其传控的踢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当时不为人知的年轻球员也在传控足球的体系中获得了迅速成长,比如现役国脚李磊的职业生涯起步就是从朱炯麾下开始的。但是,但当漂亮足球迟迟无法带来更佳的战绩,投资人的信心开始动摇,双方的合作最终在第五个赛季提前终结。
当然,并非所有财力雄厚的俱乐部,都喜欢传控足球这个“奢侈品”。比如,奥拉罗尤凭借“低控高效”的足球理念,带领江苏苏宁夺得了2020年中超冠军,但彼时球队的控球率却仅排名第十,也是2019赛季以来唯一一支场均控球率没有超过50%的中超冠军。不过,这样的例外并不影响“控球时间”成为传统强队的过滤器。
在中超,光有理想却投资乏力的球队难以跻身争冠行列;而仅有资金、缺乏耐心的俱乐部,往往更难抵御经济周期的冲击,一有风吹草动,俱乐部的生存都是问题。因此,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长期在联赛中拥有控制权优势的球队,往往是既有钱又有耐心的“幸存者“。这样的球队自然成了争冠阶层最稳定的成员,与其说是金钱,不如说是“时间”成了这个阶层球队的护城河。
正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护城河,中下游球队要想晋级争冠阶层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而一旦在争冠阶层站稳了脚跟,球队即便在某些时候成绩不佳,但球队的强队基因仍然足以支撑球队抵御阶层下降的风险。
本赛季山东泰山虽然半程结束后,已经在争夺本赛季冠军的集团中掉队。但是截至第16轮,球队的平均控球时间仍然超过了50%,实力仍然在线,如果理顺球队内部问题,本赛季仍然有足够实力左右冠军的最后归宿。而且,该队的“得分机会“、”在对方禁区内触球“等关键数据,截至第16轮依然名列前茅,同样验证了强队的基因犹存。
截至第16轮,中超得分机会排名前五的球队。
截至第16轮,中超威胁对方禁区最大的六支球队。
可以说,控球时间既是争冠能力的写照,也是强队战略定力与体系深度的外化标志,更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底蕴。
中产球队阶层上升的最佳路径:青训+传控的体系建设
本文对“争冠阶层”的界定,并不以积分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看重球队在多个赛季内的稳定性、核心阵容实力和比赛控制力。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山东泰山目前暂时已退出本赛季争冠序列,但整体实力仍属争冠级别。因此,剔除泰山队后,目前中超“中产阶层”的球队应为以下六支:天津津门虎、云南玉昆、青岛西海岸、大连英博、浙江和武汉三镇。
这六支球队与前五名的球队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中方球员整体实力。这是因为后金元足球时期,中上游球队的外援的实力更加接近,但国内高水平球员稀缺的背景下,“争冠阶层”对人才的强大虹吸效应,必然导致转会市场中的高水平的本土球员会持续汇聚到“争冠阶层“的球队,马太效应明显。6月30日公布的26名球员组成的国足东亚杯名单中,来自“争冠阶层”五支球队(含山东泰山)的球员有21人,只有5名球员来自浙江、英博、津门虎等“中产阶层”球队。
由于难以通过转会市场引入足够优质内援,中游球队往往主力阵容尚可,但替补深度严重不足。目前的中超,中游球队的主力阵容并不是没有机会战胜“争冠阶层”的球队。但是只要缺少几个外援,中游球队缺少足够实力的本土替补球员,球队实力会有明显下降。这种替补阵容,也就是中方球员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成了“中产阶层”与“争冠阶层”球队之间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比如,联赛第14轮,津门虎在全主力阵容下主场击败近况不佳的泰山队。但第15轮,津门虎首发阵容缺少了两名外援,客场就以0比3完败于同样只有3外援首发的申花。因为队中囤积了众多国脚级别的本土球员,申花这样的“争冠阶层”对外援的依赖远远小于“中产阶层”的球队。
既然通过国内球员的转会市场很难满足球队提高整体实力的刚需,“中产阶层”的球队阶层上升的最佳路径,就只剩下青训了。而且,一支重视青训的球队,年轻球员出场机会通常更多,这也会在转会市场上吸引一些需要在中超获得稳定出场时间的青年才俊的眼光。目前“中产阶层”六支球队中,浙江队无疑拥有巨大的阶层上升的潜力。该俱乐部及其前身浙江绿城,长期深耕青训,虽然在金元足球时代,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抗头部球队,但是后金元时代,浙江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在外援和外教层面缩短与头部球队的差距。同时,因为长期深耕青训攒下的重用年轻球员的良好口碑,也让俱乐部在国内转会市场上对年轻球员颇有吸引力。比如,该队三名现役年轻国脚中,除了王钰栋外,汪士钦、陶强龙都是在最近两年内陆续加盟浙江的。
中产球队保级压力小,短期也没有争冠的刚需,但是如果满足于中游,球队将失去未来的竞争力。这个阶层相比其他两个阶层的球队,更有精力在战略上深耕青训,在战术上以传控为抓手让球队向体系型球队转型。浙江队自从2022赛季重返中超后一直到现在,场均控球时间排名都位列中上游,场均精准传球更是保持在前五,目前在中超排名第三。这支球队不仅长期深耕青训,同时也持续多年始终坚持传控足球的方向,若能坚持青训+传控的道路,浙江终将有机会跨越“时间”的护城河,叩响争冠阶层的大门。
截至第16轮,场均精准传球排名前五的球队。
保级阶层的风向标:外援资源与生存边界
截至第16轮,河南、深圳新鹏城、梅州客家、青岛海牛与长春亚泰五队场均积分未达1分,落入保级区。考虑到“场均1分”被广泛视为保级安全线,这五支球队可归入本赛季的“保级阶层”。
但是,今年的“保级阶层”半程之后已经有明显的分化,6月进行的联赛中,河南与深圳分别对阵成都蓉城、山东泰山与上海申花等“争冠阶层”的球队时,意外取得了两胜一平的佳绩,球队上升势头明显,而且这两支球队目前的积分距离场均1分的“红线”仅一场比赛,随时都可能上岸。而其余三支排名最后的保级球队,整个六月的联赛中,八负一胜,颓势依旧,保级形势最为严峻。
导致“保级阶层”出现如此明显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援。河南与深圳新鹏城队中都拥有身价超过100万欧元的外援,而其余三队的外援身价甚至无一超过50万欧元,外援等级的差距显而易见。第三方评估的身价虽不完全等同于外援实力,但是总体上还是能比较直观地反应球队拥有的外援的资源等级。刚刚下课的梅州前主帅米兰·里斯蒂奇曾经在主场0比4不敌国安后公开吐槽该队外援:“我对部分外援的表现并不满意,虽然不能说是失望,但确实有改进的空间。当你的队伍表现最好的球员是一名17岁的年轻球员的时候,这让人有难以形容的感觉。”
不过,梅州客家的五名外援出勤率还不错,目前积分垫底的长春亚泰与青岛海牛在外援上吃的“亏”就更大了,它们各自都有一名外援因为受伤长期缺阵。保级球队的本土球员整体实力相比中上游球队有明显差距,因此也是最依赖外援的一个“阶层”。长期少一名外援,对于球队保级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且,今年的外援新政下,一旦冬窗已经注册满了五名外援,第二转会窗口期更换外援的名额只有一名,外援的容错率相比过去更低,夏窗通过更换外援提升球队实力的可能性更小了。如果第二转会窗口这三支垫底的球队均无法引进百万欧元级别外援,那么在存量竞争中,青岛海牛与梅州客家保级压力会更大。毕竟长春亚泰的谭龙目前进球数超过了这三队的任何一名外援前锋,在保级队就是一个超级外援般的存在。此外,被寄予厚望的前意甲外援西普里安也将伤愈复出,对于亚泰的中场也是一个极大的提振。
鉴于对外援的高度依赖,“保级阶层”的球队未来仍然需要在外援的投入上舍得花钱,而且还要提升俱乐部治理能力,尽可能引进性价比高的外援,才能在“保级阶层”不被淘汰,只有在完成“生存保卫战”的前提下,这些球队才有可能谈论未来的阶层跃升。
尾声:中超的阶层流动与未来变量
中超在2025赛季半程之后呈现出清晰的三大阶层分化——“争冠阶层”的控制力与体系沉淀、“中产阶层”的结构短板与青训潜力、“保级阶层”的资源匮乏与生存焦虑。这不仅是战绩层面的自然划分,更是联赛进入“后金元时代”后,投资能力、组织治理、青训体系与技战术理念等多重变量交织出的现实格局。
但阶层并非牢不可破。争冠球队若无法持续维护其“时间护城河”,也可能因新老更替或治理危机而动摇——比如目前曝出球员续约风波,对于争冠资历最浅的成都蓉城就是一次严峻考验。而如浙江这类长期深耕青训与体系的中产球队,正在稳步积蓄跃升的势能。即便是保级队,只要能在外援注册政策的红线内精准补强,提高引援性价比与组织效率,也并非没有突围希望。
足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确定性。2025赛季的下半程,或许仍将见证某支黑马的破圈上岸,也可能目睹传统强队的意外沉沦。每一次阶层的震荡与重组,都是联赛生态自我调节的过程,也让我们对这三大阶层的画像更加立体、生动,并不断延展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