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0比3背后的反思:中韩同变阵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王晓瑞07-08 10:00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龙仁报道

“韩国队就算可怕,但也太可怕了,让中国队有些瑟瑟发抖!”在中韩之战的结果被定格为3比0之后,韩国媒体在点评中国队时反应强烈,甚至毫不客气地无视后者的表现。而作为中国队代理主帅的久尔杰维奇,赛后也承认韩国队的表现更好:“从韩国队开场10分钟打入第一粒进球开始,我的球队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东亚杯中韩.jpg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这场比赛之于中韩两队,都有那么一些测试赛的味道。中国队是刚完成换帅,久尔杰维奇上任后,几乎全方面推翻了伊万的战术体系,不仅在阵型上,由442菱形中场更改为4231,打法上也更强调有球,注重打脚下、打地面,倡导传接配合。而韩国队同样祭出新阵,洪明甫二进宫以来,第一次改打343阵型,包括在人员使用上,例如先发中后卫朴乘煜、后腰金奉洙,也都是首次代表韩国队出场。

表面上看,这两队都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都是对此役带有练兵的味道,但为何所呈现出的比赛内容和结果,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久尔杰维奇的观点是“韩国队胜在实力更强大”。其实从大连到水原,他准备了很多功课。比如几乎在每堂训练课,都要针对新的战术理念,予以反复讲解以及亲自示范:“我们一直都在尝试一起和年轻球员们分享一些想法。”他说,“尤其在比赛刚开始阶段,我们相对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比赛。”事实上在韩国队进球前,中国队曾一度在场面上占据主动,并且伺机想要制造威胁。但李东炅的世界波得分迅速改变了一切:“这让韩国队增强了自信,在场上踢得更顺畅,给我们制造了更大的困难。”久尔杰维奇说。

当然在久尔杰维奇看来,韩国队踢得更好的同时,中国队也没有打出心目中的水平。他承认球队的表现不够出色,但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也是受限球队的磨合不够,毕竟只有5天时间,正如久帅所言,接收到的都是新知识和新信息,再加上没有任何热身赛予以测试,直接在实战中拿来使用,必然效果大打折扣:“要说差距,可能我们也是刚换了新教练,然后训练也没几天,大家对于新教练防守和进攻的战术不是特别熟悉。”赛后面对本报记者,韦世豪也这样认为。

从体育竞技的学术层面来讲,这种说法的确能讲得通,然而韩国队此番亦属于临战变阵,而且比中国队还少训练一天,却展现出来完全不同的特质:“我们的表现比备战时优秀很多,李东炅的左脚破门,让比赛变得很轻松,周敏圭的进球也是如此,(说明)我们对于此役的准备是非常充分。”洪明甫直言。包括在下半场,当久尔杰维奇连续换上塞尔吉尼奥、韦世豪和徐新试图改变局面时,洪明甫的反应也很及时,一是派上几名年轻球员增强跑动,二是顺带把三中卫体系改为四后卫,这既展现出战术和阵型的灵活性,也巩固住了大胜的基础。

某种程度来讲,这正是中韩两队的差距所在。韩国队可以较为灵活地改变战术,同时兼顾在团队配合以及个人技术的稳定发挥,这是以球员基础水平和战术理解力作为保证的。相比之下,中国队针对整体战术的理解和执行,通常都得需要经历一番周折,甚至花费大把时间从头教起。赛后,久尔杰维奇直言“韩国队配得上胜利,因为他们的实力更优秀”,其实指向的不仅是个人技术,还有整体战术素养的差距,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作为基础和保障的。也正因此,有不少韩媒认为“中国队比预想中的还要弱,连陪练对手都谈不上,比赛意义不是很大。”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因为涉及到美加墨世界杯参赛名额之争,韩国队这些边缘球员也是斗志十足,渴望展现自己。相比去年36强赛末轮韩国队已提前出线,战意不浓,这也是国足此番困难重重的一个原因。比如李东炅,这是他时隔4年再次为韩国队破门,赛后就有记者向他提问:“在孙兴慜区域里得分,感觉和孙兴慜如何比较?”而周敏圭在35岁年纪能够重返韩国队并取得进球,同样是为世界杯做最后一搏:“在我这个年纪,如果随时消失也没什么奇怪,每场比赛,我都是带着‘这是我的最后一场比赛’的决心去准备。”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王晓瑞

《体坛周报》国内足球记者,常年报道各级男足国字号。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