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能够回到赛场,对我来说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我现在依然在梦里,我不知道能打多久,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我希望这个梦做得长一点,希望这个梦继续下去。”在这个绚丽的“梦”中,朱雨玲首次登上了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冠军领奖台,曾经被看做下一个大满贯的国乒主力,千帆过尽后,代表中国澳门参赛,以坚持与热爱抵过了艰难的漫长岁月。
在拉斯维加斯这样一个充满了奇幻色彩的城市里,编织女单梦境的不再是孙颖莎、王曼昱,亦或早田希娜、伊藤美诚这样的老面孔、老对手,就像太阳马戏团在拉斯维加斯的驻场演出总会让人惊叹连连,美国大满贯的女单决赛双方也让人讶异不已——朱雨玲和陈熠。
朱雨玲,22岁就荣登女单世界第一宝座,被彼时的中国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李隼看好成为下一个大满贯,但是东京奥运会前一年,因为免疫系统出现问题,连东京奥运会模拟赛都没有参加,逐渐淡出赛场,也退出了国家队。
尽管也曾感觉“崩塌了”,但朱雨玲还是积极面对全新的人生,在治疗甲状腺癌的日子里,她一边读博一边担任家族企业高管,身体、学业、事业,都在每一个细碎的日子里迎来曙光。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朱雨玲开始逐步恢复训练,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成为中国澳门的居民后,朱雨玲在去年九月开始代表中国澳门参加WTT赛事。
尽管世界排名从零快速晋级到前二十,但大家更多还是认为朱雨玲在完成一个心愿,是一种并不会和国乒形成竞争的“海外兵团”。就像朱雨玲说的,因为无法参加三大赛,那就在WTT这样的舞台上延续梦想发光发热,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光和热会如此炽烈。
来到美国大满贯,前两轮面对实力不强的选手顺利过关后,朱雨玲在八分之一决赛面对到世界第二王曼昱,然而她并未就此止步,在战胜中国女乒绝对主力后,又相继击败申裕斌、伊藤美诚这两位韩日的绝对主力,首次杀入WTT大满贯决赛。
陈熠,2004年出生的国乒小将直到去年才出现在成年赛场,尽管也曾和蒯曼搭档获得常规挑战赛太原站女双冠军,但真正展露头角还是今年一系列比赛——年初多哈支线赛夺冠,本次美国大满贯前的两站比赛,先是球星挑战赛卢布尔雅那站,在其他队友提前出局后,陈熠挑落张本美和独自杀入四强,之后的常规挑战赛萨格拉布站和黄友政收获混双银牌,虽然都未登顶,但至少,已经在赛场上拥有了姓名。
而本次美国大满贯,陈熠成为了真正的黑马,八分之一决赛战胜世界第一孙颖莎、四分之一决赛0比3落后的局面下顽强逆转早田希娜、半决赛和蒯曼鏖战七局最终获胜,同样首次晋级大满贯决赛。
这场北京时间今天上午开启的女单决赛,其实就像朱雨玲说的,并不是一场代表当今世界女乒最先进打法和最高技战术水平的比拼。但这场比赛的本身,却也已经超越了技战术层面的意义,拥有了更多的内涵,这是抗癌成功重新归来的老将与奋起直追的年轻一代共同谱写的史诗对决。
这场比赛,朱雨玲说因为技术打法相似,两人更多是攻与防守、矛与盾的较量,两人比的不是当今乒坛的速度与力量,比得是旋转、耐心、韧性。在这场赛前,朱雨玲说决赛是两强相遇智者胜,但今天是“两强相遇韧者胜”。
无论是在经历阅历能力上都更有韧性的,还是朱雨玲,在0比2落后时完成逆转,成为了大满贯赛事历史上第四位女单冠军得主。而朱雨玲赛后第一时间,不是为自己感慨,而是让大家把掌声送给陈熠:“陈熠非常抢眼突出,她拥有超出当前年龄的阅历和稳定,这是她最宝贵的地方,我也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我们在赛后交流,我说希望她能不卑不亢做自己,不要去在意外界的评价。”
而不卑不亢做自己、不去在意外界的评价这句话,也是朱雨玲想送给自己的,因为她很清晰地知道这样一个成绩或许不会是常态:“乒乓球没有一招鲜,没有常胜将军,拿了冠军固然好,但教练以前常说我没有忧患意识,所以今后的路我也不敢想,最轻松的永远是昨天。”
可一路往前哪里会轻松,患病退出国家队时的崩溃、面对疾病和未来的迷茫、决定重回赛场的纠结,也都真实存在。复出的路上,朱雨玲也害怕输,作为天津大学副教授,她也会在一次比赛前给自己学生说太紧张了,没有系统训练,好害怕输给名不见经传的选手,但学生却说:“老师,要不我去打,你怕输就不要参加比赛了,你不参加就永远不会输。”
这句话真正打动了朱雨玲,于是她坚韧地站在一个又一个赛场、面对一个又一个比赛,她数了数:“今天这场比赛应该是我复出后的第41场比赛,我只想记录。”而这个数字还会继续翻新,这场梦也还是令人沉醉:“我希望这个梦继续下去。”
但是在这个现实的赛场上,朱雨玲用冠军为自己赢得了2000分,世界排名也将来到第六位,成为国乒五大主力之外排名最高的外协选手。这份荣耀当然也值得记录,只是朱雨玲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现在,当大家给我鼓掌的时候我是耀眼的星,但走出赛场我还是普通人,希望自己稳定生活,过去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取决于我如何看待当下的问题,而我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