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韦世豪事件看中超如何系统性违背安全管理规定

严益唯07-21 11:30

体坛周报特约足球评论员严益唯

7月18日晚,中超联赛第17轮,成都蓉城客场挑战天津津门虎。比赛第86分钟,韦世豪在创造点球后因与主场球迷发生对峙吃到一张黄牌。补时阶段,他因踩踏门将再获黄牌,两黄变一红被罚下。离场时,韦世豪情绪失控,泪洒球场。赛后,多段现场视频曝光,赛前韦世豪就因为被辱骂与主场球迷对峙。韦世豪创造点球后,更是听到了球门后球迷看台疑似有扩音器传来辱骂球员家人的声音,导致韦世豪离场与球迷对峙。

时隔一天之后,20日凌晨中足联发表了一份《声明》,针对“近日,在中超联赛比赛时”,有球迷对职业球员及其家属进行无底线的侮辱谩骂,进行了强烈谴责。同时,中足联表示将联合有关部门,全力抵制并坚决打击球场内外一切挑衅、辱骂、诋毁、诽谤、煽动对立、引战、斗殴等行为。虽然全文都没有点名,但是符合“近日”以及“中超联赛比赛时”这个限制的,显然中足联谴责的就是上述有球迷辱骂韦世豪的行为。

XxjpseC007478_20250718_PEPFN0A001.jpg

韦世豪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是因为这一事件引起很大的争议。不管谁,辱骂人都是不对的,为何还会引起争议呢?因为,这一事件并非孤例,如果寻根问底,其中的是非曲直,真可谓一言难尽。比如,网上有人曝光了津门虎球员王秋明在成都客场被现场球迷辱骂家人的视频,言下之意,津门虎球迷这次只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如果继续溯源,早在上赛季津门虎场与蓉城的比赛时,天津球迷向场内扔水杂物,韦世豪就跑到场边与球迷对峙,还疑似故意把球踢向场外吃到了黄牌。

当然,除了韦世豪,球员被球迷用极为难听的话辱骂在中超联赛也屡见不鲜,极端球迷侮辱殴打普通球迷的恶行也时有发生,但是无论之前的中国足协还是现在中足联,对于此类事件管理的办法不多,久而久之自然会助长联赛的戾气。韦世豪事件不过是中超职业联赛在赛场安保管理方面制度性失效的一个典型注脚。其实,有关部门早已为足球比赛制定清晰的安全管理规定,但在联赛现场的执行层面却没有被重视,只剩纸上权责与看台混乱之间的巨大落差。

制度不缺,缺的是执行

2022年,公安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修订发布《加强全国足球比赛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中国足协于当年3月正式转发执行。这份堪称“足球赛区安保纲领”的规定中,第十三条第(一)款(以下简称十三条)明确指出:

“对呼喊挑逗性口号或者使用挑逗性肢体语言等一般性扰序行为……由场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出面劝阻、制止。对不听劝阻……应当迅速将其劝离现场并进行批评教育。”

第(五)款则补充,对于围攻球队、打砸车辆、斗殴等行为,公安机关可依法处罚并禁止当事人一年内进入球场。

不仅如此,第十六条还提出建立“球迷团体评级”“观赛安全教育”“分级管理”等治理机制,为俱乐部和足协提供了应对极端球迷的管理抓手。

但三年过去,中超联赛对这些制度条款的执行,几乎可以用“名存实亡”来形容。管理层级之间缺乏协作、制度执行未形成闭环,导致制度存在却无法约束现实。

多起辱骂事件,背后是系统性不作为

2025年,韦世豪在天津客场被辱骂家属、引发冲突;

2025年,天津队长王秋明在成都客场遭遇持续“问候母亲”,现场有视频为证,安保未介入;

2025年,王大雷在工体客场比赛与国安球迷发生口角,赛后网络上流传京鲁两地认证的球迷组织对对方的声讨,认证为“北京球迷协会”的组织,声称已向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赛风赛纪监督邮箱反映了王大雷在工体场内辱骂球迷的情况,但是中足联以及双方俱乐部、北京赛区均未对这一事件保持沉默;

2024年,武磊在足协杯德比中被部分球迷辱骂家人,俱乐部与赛区未予处理,甚至都没有谴责;

2023年山东赛区,客队球迷区打出辱骂裁判马宁的横幅,现场未及时制止,中国足协对赛区提出警告,但对于球迷行为并没有追究。

……

从南到北,从球员到裁判,从声音攻击到情绪驱动的对峙,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赛区安保机制有明显漏洞,俱乐部管理缺位,主办方视而不见,纪律执行选择性沉默。

XxjpseC007485_20250718_PEPFN0A001.jpg

为什么规则总对弱者起作用?

对比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在赛场情绪激动、做出过激反应的球员,往往立即被裁判制裁,甚至还会继续遭遇网暴,甚至涉事的赛区偶尔也会被公开处罚。而那些在看台上挥舞喇叭、公开辱骂球攻击羞辱其他无辜球迷,挑战文明底线的极端球迷,却能安然无恙地离场,甚至下轮比赛继续出现。毫无疑问,相对球迷群体,作为公众人物的职业球员的言行应当有更高的要求,2024年中国足协颁布的《中国足球协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实施细则》,对于足协管辖下的各级各类足球赛事及代表中国出赛的各类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了规范。虽然“十三条”对球迷涉及观赛的言行也有管束,但一旦球迷辱骂球员,球员与球迷之间发生口角时,球员往往更容易被追责,往往最终成为“弱者”。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规则不是没写好,而是被选择性执行,甚至完全忽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忽视球员人格尊严”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瓦解球员的安全感与尊严,也在让沉默的大多数普通球迷对联赛秩序失去信心。

谁该为“制度失灵”负责?

按制度设计,以下各方应承担明确责任:

俱乐部:主场是第一责任人,有义务加强对球迷团体的管理;

赛区安保:是第一执行人,应在辱骂行为初现时按照规则,即刻劝阻并果断处置;

中足联:是制度维护者,应将“观赛黑名单”“主场处罚”“球迷团体评级”真正落地;

球迷团体:不能成为不受监督的“灰区联盟”, 特别是那些在俱乐部备案、享受资源与优惠支持的球迷组织,其组织者和活跃成员更应接受评级管理与行为责任追溯。联赛应当服务好球迷,但也不能让少数人借助球迷外衣逃避应有约束。

目前,这些机制几乎停留在制度文本或零星倡议中。中足联虽然在韦世豪事件后迅速发声明谴责,但迄今未有明确的处罚措施、调查结果、黑名单通报。

制度没有走完闭环,恶性行为就不会停止。

联赛秩序不能靠沉默维系

当极端球迷一次次辱骂球员时,攻击无辜的普通球迷时,是谁在为联赛撑起底线?是那些不吵不闹、只想文明观赛的沉默大多数。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甚至面临“看球焦虑”,而任意而行,践踏球场内外秩序的极端球迷,虽然是极少数,但因为缺乏必要的规则的约束,加上足球比赛本来就充满了竞争,球迷很容易“上头”,这个时候一些极端球迷的言行容易引起群羊效应,极大地破坏瓦解足球比赛所捍卫的公平、尊重的价值。

如果不尽快建立“观赛黑名单”制度、落实“主场连带责任”机制,中超联赛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赛场安全形同虚设→极端球迷失控→球场因羊群效应而失控→情绪反噬→联赛核心价值无法捍卫→联赛看似热闹却无法高水平发展→联赛制度形同虚设”的恶性循环。

制度不是摆设,它该被兑现。

不是制度不够用,而是没人用;不是球员太冲动,而是没人替他们说话;不是球迷素质低,而是管理太失控。

是时候让“第十三条”真正落地,是时候让恶意者承担代价。否则,下一个崩溃的,不只是球员,还有这个本该靠公平和热爱维系的联赛本身。否则,原本就水平有限的中超联赛,吸引人的就越发不可能是足球的本身,而成为极端情绪的回音壁。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严益唯

体坛周报资深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