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广州。19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13名运动员为了十五运会滑板项目的入场券,进行最后的拼杀。
根据规程,男子街式、碗池和女子街式、碗池四个项目,各前十五名的运动员将进军11月10日—11日在惠州举行的决赛。
出人意料的是,北京队12岁小将王腾赫,以令人振奋的238.33分,力压名将詹何、苏建军、张杰等名将,勇夺男子街式冠军,锁定宝贵的决赛门票。
238.33分,这是对王腾赫过去坚持的最好肯定,也为他的全运之旅开启了充满希望的序章。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滑板少年一代的朝气:用坚实的训练拥抱热爱,以专注的态度追逐梦想,凭借稳定的心态赢得掌声。他的冠军之路,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踏实的积累,更是那份对滑板运动始终不渝、闪闪发光的热爱在赛场上的动人绽放。
小学时,王腾赫就接触到了滑板。日复一日,放学后的时光被练习填满。刚开始时无数次的跌倒、粗糙的水泥地在膝盖和小臂上留下的擦痕,并没有磨灭他的热情,反而让“下次一定能成”的念头愈发执着。没有华丽的场地,小区花坛边缘低矮的台阶、人行道旁光滑的矮栏杆,都是他最初训练的“道具”。他对滑板那种天然亲近的感觉,渐渐被身边邻居和同学们看在眼里——常常是夜幕降临许久,那个和滑板一同飞舞的身影才会擦着汗回家。热爱,成了最原始也最持久的驱动力。
站上高手云集的十五运会资格赛赛场,年轻的王腾赫却并没有显露出怯场的模样。当许多同龄选手因为密集的媒体镜头和看台观众而稍显紧张时,王腾赫的眼神,却始终专注地落在他脚下的滑板与眼前的赛道上。
资格赛首日的项目,包含了弧面滑行、扶手杆技巧、台阶下落等基础元素。没有刻意追求让人屏息的高风险动作,王腾赫选择了自己最熟练、最稳定的动作组合。在扶手杆上流畅的滑行,从弧形过渡到自然流畅的平台动作衔接,特别是下台阶时那干净利落、身体控制极好的双脚着板,每一次落地的稳健姿态,都引发现场观众不绝的惊叹和掌声。
支撑这份场上沉稳的,是场外人难以想象的日常坚持。王腾赫的时间表里,滑板训练几乎与学业同等重要。即使学业繁重的日子,他也总能挤出时间进行基础动作的重复磨练:平衡练习、Ollie的定点起跳高度和落地稳定性……他把有限的时间分解,每次训练都力求精准有效。北京冬日寒风刺骨,夏天炎热难耐,训练场地上总能见到他独自练习的身影。
滑板之于他,不仅仅是运动,更像是陪伴成长的伙伴。磨损的砂纸、轮子边缘的小缺口、板面轻微的裂纹,都记录着他投入的每一分努力。父母最初带着担忧的支持也渐渐转化为理解,他严格安排学习时间、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平衡着学业与热爱的能力,也让家人逐渐放心。对于他来说,每一次流畅完成动作的成就感,每一次克服小挑战的喜悦,都是这份热爱给予的最好馈赠。
王腾赫的每一次训练和比赛出征,都离不开北京队完善的后勤保障和科学指导。教练团队依据他的身体发育特点和学习习惯,为他制定了循序渐进的针对性训练计划,避免揠苗助长,更重视技术的打磨和心理的引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轮滑协会、中国滑板队以及十五运会官方合作伙伴,中国人保为所有参赛运动员提供了保险保障方案,并派专业团队驻场服务。事实上,这份保障方案,不仅是对运动员赛场拼搏的承诺支持,更延伸到了他们日常科学训练和健康管理的层面。这份专业、坚实的保障,与专业的教练团队、科学的训练计划一起,共同为王腾赫这样的滑板少年构建了一个安心追梦的支撑体系,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天赋与激情,专注于每一次滑行与腾跃。
资格赛的胜利是喜悦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结束比赛的王腾赫没有更多庆祝,短暂休整后很快便投入了针对决赛的适应性训练。对于未来,他想得很清晰——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动作储备,在流畅与风格上更上一层楼。这份源自内心的纯粹热爱,无疑是他持续进步最强大的引擎。(三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