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碗池的“小蜂鸟”,伤痛与荣光交织的飞翔​​

李奥04-15 17:18

深圳龙岗的夏风,裹挟着沥青蒸腾的热浪,扑向城市运动公园那座巨大的弧面碗池。2024中国滑板街头巡回赛深圳站的战鼓在这里擂响,空气仿佛被无数颗年轻心脏泵出的激情点燃。

在众多身形矫健、风格张扬的选手中,一个娇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11岁的林泓豪。他像一只误入猛禽领地的蜂鸟,轻盈、灵动,却又带着不容忽视的倔强。当他踏上滑板,滑入那片由混凝土浇筑的蓝色海洋时,观众席总会爆发出比旁人更热烈的惊呼。这惊呼,是对他年龄的惊叹,更是对他脚下那份超越年龄的“板性”与勇气的礼赞。

林泓豪的出场,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加速、腾空、转体、抓板……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精准与成熟。他时而如游鱼般贴着池壁高速滑行,带起呼啸的风声;时而在碗沿高高跃起,在空中完成漂亮的转体动作,像一颗被精准抛射的小陀螺,稳稳落回池底,激起一片“哇”声。

这份从容不迫的“板感”,并非凭空而来。时间倒回两年前,广东省运会的赛场上,同样是碗池与街式场地,年仅9岁的林泓豪便已崭露头角,将男子乙组碗池赛银牌和街式铜牌收入囊中。那一次次的摔打与磨砺,早已将滑板的韵律刻进了他的骨骼与肌肉记忆里。

比赛进入白热化的轮次赛环节。林泓豪的每一轮表现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稳定与精彩。他选择的线路兼具难度与观赏性,在碗池的加速、腾跃、道具利用上展现出超乎年龄的胆识与技巧储备。然而,滑板比赛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瞬息万变与最后一刻的悬念。压轴的“大绝招”环节,是勇者的试炼场,也是奇迹的诞生地。每位选手有五次机会,挑战自己最高难度的动作,成败在此一举。

积分领先的林泓豪站上了出发台,他的目光锁定了场地中央那根高耸的金属扶手杆。他选择的动作是KF FS Boardslide——一个要求极高协调性与胆量的动作!

压轴“大绝招”,五次机会定乾坤。林泓豪目光锁死高耸的金属扶手杆,加速、起跳、翻板、转向......每一次尝试都拼尽全力,身体在空中与重力搏斗。

第四次、第五次......每一次尝试,他都拼尽全力,将身体抛向空中,与滑板、与重力、与内心的极限搏斗。加速踏板的声音、滑板撞击扶手的脆响、身体摔落在地的闷响,交织在一起,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汗水浸透了他的T恤,额前的碎发紧贴在皮肤上。遗憾的是,五次尝试均未能完美落地。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他小小的身体与地面的亲密接触,也伴随着现场观众揪心的吸气声。

颁奖仪式上,季军的奖牌挂在林泓豪胸前。他微微低着头,小手摩挲着冰凉的金属奖牌,脸上没有太多笑容,只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和思考。

后台灯光下,少年滑手们围坐在一起,看着成年组比赛。

“今天本来想用那个动作收尾,可惜了。”

他轻声说:“有时摔狠了,怕耽误训练,怕爸妈担心。”

其实,这也是家长们的普遍担忧。

现场,很多人提到中国人保的“好运保”。这份为运动爱好者量身定制的保障,如同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安全网”,覆盖在每一次腾空与冒险背后。它扫除了意外伤病带来的高昂费用与康复中断的后顾之忧,让追风少年敢于将梦想推向更高远。

翌日清晨,阳光洒向空旷的碗池。林泓豪静静坐着,目光扫过小腿结痂的伤痕,投向那片战斗过的蓝色弧面。

他踏上滑板,专注地练习着最基础的滑行与转弯。对11岁的林泓豪来说,龙岗站的第三名是荣耀的起点,是遗憾的注脚,更是校准后的航标。他尝到了巅峰的滋味,理解了极限的重量,也铭刻了“无畏”背后那份名为“保障”的踏实。

专业保险的专业守护,如同脚下坚实的轮子,承载冲击,助每一个滑板少年仰望更高远的天空。疼痛真实,擦伤醒目,但少年眼中渴望再次起飞的星芒,比任何奖牌都耀眼。龙岗的风,记住了这只“小蜂鸟”倔强的振翅,预告着他下一次的飞翔,必将更高,更远。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