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诸多一二线城市,滑板已不仅是一项深受青少年欢迎的运动,更成为文化生态的一块特色拼图和一道别致的都市风景线,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雨后湿滑的杭州街头到霓虹闪烁的北京商圈,中国滑板街头巡回赛的赛场上,滑板与地面的碰撞声不仅点燃观众的热情,更串联起一群滑板少年的热爱与不羁。他们脚下跃动的,是一座城市的脉搏和气息。
同时,街巡赛的赛道也成为滑手之间友谊生长的沃土。这正是这项赛事最大的魅力之一。
“街巡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选手之间的互相激励。无论比赛结果如何,大家都会真诚地为对手的精彩动作鼓掌,这种氛围让我对街头滑板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来自山东的职业滑手马梓涵说,他去年参加了两场街巡赛。
去年的深圳站是郭嘉辉第一次参加街巡赛,在最后的大绝招对决中凭借bs smith大杆子和bs hurricane获得第二名,以一分之差落后好朋友潘家杰,赛后两人拥抱的画面被观众称为“街头精神的完美注解”。他说 “滑板看起来是个人运动,但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互相较劲和扶持。和PJ(潘家杰)练同一个动作,他可能比我早两天成功,这种‘不服输’的刺激反而会逼着我加练到凌晨。”其实这种“较劲”的背后,是滑手彼此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对手的尊重。
在滑板圈,竞争与友谊从来不是对立面,是较劲与扶持的双向奔赴。如今,郭嘉辉每天打磨动作细节,只为在新赛季与老对手再战一场。
将2024年街巡赛的选手名册展开,几百个名字中流淌着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这些滑手早已在一次次腾空、摔落与击掌中,将彼此的面孔刻进自己滑板生涯的脉络。
在街巡赛的赛场上,友谊跨越了年龄和资历的界限。
去年的宁津站冠军严政义表示,在街巡赛的赛场上大家大多互相都认识,他期待与“虎哥”同场竞技,因为在过往的比赛中可以从虎哥身上学到很多技巧、线路优化以及练习心得。这种“亦敌亦师”的关系,也让新生代滑手能够迅速成长。
高语鹤作为2024年街巡赛未成年组的常胜将军,他将潘家杰、郭嘉辉以及山东的滑手们视为榜样。年仅10岁的他常被质疑“小孩做点简单动作就好”,但他坚持“只要动作够干净,年龄从来不是挡箭牌”的原则,击败多名选手,场场跻身三甲。
无论是因为失误相视一笑,还是用掌声补全动作,都体现了滑手之间纯洁的兄弟关系。正如赛事运营方负责人商娜说:“滑手在这里,每一次摔倒都将被友谊稳稳接住。”潘家杰坦言“街头赛事和平时玩板不一样,它是一群人共享高压状态,别的比赛比‘谁更标准’,街巡赛比‘谁更会搞事’而且比赛过程中我和现场其他选手没有被围挡隔开,无论大招结果如何都能第一时间收到真实的反馈”。开放、随性的赛制在滑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当有人摔倒时,第一个伸手的永远是最近的对手。
2024街巡赛汇聚了四十多个城市的选手,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这些热爱街头滑板的少年在赛场上分享自己的经验。
田佳兴,这位两度加冕的西安滑板选手在镁光灯聚焦冠军奖杯时,将视线投向广东队的运动员,谦逊地发出“广东整体水平要比内陆城市高很多,厉害的滑手更多”的感叹。而“大魔王”谢吉程用反脚动作将对手“逼到绝望”后,主动将练习心得分享给对手“把大目标切成每天能消化的小练习,比‘硬莽’有用多了”。来自福建的汪淇榕跟随赛事的脚步纵贯南北,于广州、深圳、北京、从化四大赛区镌刻下属于他的街头印记,他回忆起深圳站,大湾区选手的实力让他感到佩服,在赛场上遇到可敬的对手和同频的挚友。
街巡赛的友谊超越了比赛本身并在竞技中成长,通过共同的经历和挑战得到深化,成为连接不同城市和滑手的纽带。2025街巡赛又将开启,滑板撞击地面的声响在延续。
当少年们踩上滑板,他们会发现,那些被汗水与掌声夯实的友谊,早已铺就了一条看不见的轨道,通向更辽阔的远方。
赛场上运动员无畏逐梦,场下“老朋友”中国人保的保障力量也不容忽视。“有人保,滑得好”,也滑得安心。
作为中国轮滑协会和中国滑板街头巡回赛官方合作伙伴,中国人保沉浸式深度参与每一场街巡赛,以创新和综合的保险解决方案全方位保障护航,并延展破圈半径。在比赛现场,中国人保组织理赔人员入驻,开通赛事理赔服务绿色通道,提供现场理赔服务,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用耐心细致的服务点亮现场。旗下产、寿、健和养老等子公司则八仙过海,通过多种形式与现场选手及观众展开互动,传播安全运动理念,让更多人在感受滑板的魅力的同时,了解更多保险知识。
无论是场上的真挚友情,还是场外的暖心保障,都值得被记录、被讲述。(许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