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第六赛段结束后,英孚教育车队体育主管汤姆·索瑟姆(Tom Southam),无需查看任何笔记或路线图,就能完整复述刚刚在后勤车中护送本·希利(Ben Healy)抵达维尔诺曼底,首夺环法赛段冠军的最后60公里的赛程。
“我们原计划不是在终点前60公里就发起进攻,那太早了。但在距离终点50公里的爬坡结束后,紧接着是一段下坡,然后在48公里处赛道向左急转且坡度变陡。随后是一段上坡路段,我们选择在那里发起进攻,因为接下来就是俯冲下坡,大集团通常在进入赛道的另一个路段时往往会犹豫并进行补给。这时你只需要全力推进,就可能建立优势。”
当索瑟姆停下讲述稍作喘息时,采访间出现了片刻静默,随后才有人提出下一个问题。在场的记者们睁大双眼望着这位英国人,几乎不敢相信他能如此精确地描述诺曼底山丘的每个弯道与转角。
科学家兼作家斯蒂芬·霍金曾说:“科学不仅是理性的门徒,更是浪漫与激情的信徒。”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索瑟姆与希利所属的这支美国车队的竞技精神。
他们对待大环赛如同临床手术般严谨、系统且充满探究精神,但这种方式唯有结合对自行车运动的全情投入与热爱才能奏效。英孚教育车队大巴外的一幕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索瑟姆在第六赛段结束后的采访中激动地宣告“我们**做到了!”澳大利亚车手哈里·斯威尼抱着机械师大喊“太**棒了!”队友迈克尔·瓦尔格伦(Michael Valgren)咧嘴笑着。拥抱、呐喊与喇叭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压力释放后的狂欢。在持续四个半小时的激烈角逐中,整个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专注、克制的竞技状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这狂喜迸发的瞬间。
“本·希利常会大胆到让人提心吊胆,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敢相信他能成功。”索瑟姆笑着摇头,“当我看到比赛按照他预想的态势发展时,就知道他已胜券在握,因为这孩子的韧性超乎寻常。冬天时,他就在赛道图上标记出这个赛段‘就是这天’。他对赛况、战术、装备等都研究得极为透彻,非常清楚哪些赛道条件有利于自己,他能在哪些赛段发力。环法荣誉永远属于车手本人,毕竟是他构想并坚信这一切。”
近年关注本·希利比赛的人,相信都会感受到索瑟姆所说的那种执着。这位爱尔兰车手从不随波逐流,骑行风格独树一帜:他会佩戴风洞测试中速度最快的头盔,哪怕赛后被做成无数表情包;他会为争取微弱的空气动力优势在30度高温下穿紧身骑行服;他还会提前数月反复研究比赛路线,直到站上发车线。正是这种追求与态度,成就了他的成功。
希利在赛段获胜后咧嘴笑着说:“在我看来,单飞其实是一场心理博弈。我会在爬坡时全力加速,下坡时适当放松,这样有张有弛,可能会让对手产生误判。我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他补充道,“我的绝对功率输出并不是最高的,所以我尽可能追求效率——使用全封闭胎、穿计时赛服、佩戴公路头盔,把细节都做到极致。”
希利与英孚教育车队浪漫与科学并存的特质完美契合,或许他骨子里就兼具这两种基因。正如他的队友斯威尼(Sweeny)在终点所说:“今天的胜利应归功于本与团队在装备选择上投入的精力。从轮胎选择、胎压、轮组、骑行服到头盔,你们今天看到他穿的那身行头,每一件都经过计算与搭配。”
而迈克尔·瓦尔格伦则提到了希利本人性格的另一面:“他这个人特别踏实,又很搞笑,浑身都是梗,在队里喜欢活跃气氛,也很受欢迎。他是个难得的好队友。”
尽管英孚教育车队在社交媒体上常发古怪的小视频,穿着印有鸭子图案的亮粉色队服,队员们场下穿搭风格也相当另类,很容易让人想用“有点疯”来形容。但正如他们在今年环法第六赛段精心策划的胜利所证明的那样——疯狂背后必有章法,本·希利就是实现它的“单飞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