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从青训体系的全面重构,到足球文化的深耕培育,再到职业足球的刮骨疗毒——这场关乎未来的足球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推进。当我们见证U系列国字号球队重回亚洲八强,当精英体系和校园足球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当纯草根赛事苏超成为现象级的IP,更值得思考的命题已然浮现:这些改变是否正在重塑中国足球的基因,成为可能决定中国足球未来数十年的关键变量?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报道
浙江杭州,古称临安,又叫武林。这里经济发达,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但同时,又是一座容易被人淡忘的足球城。而在过去数年,杭州见证了中国足球的诸多大事件:从国家队不敌澳大利亚冲击美加墨世界杯受阻,到两年前亚运会男足队重新闯入亚洲前8,直至今天王钰栋、刘浩帆等青年才俊们屹立于职业赛场……不过,今天我们先来回忆的是发生在3年前盛夏,中国足球变革中的一桩里程碑事件。
青训赛事体系全面重构
2022年7月10日,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启动仪式在杭州市黄龙体育中心举行。中青赛,这是为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体教融合要求,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人才,以教育部、体育总局为指导单位,中国足协为主办单位所举办的一项青少年足球顶级赛事,一经上线便是颇受好评。曾几何时,诸多足球业内人士一提到日本高中足球选手权大会时无不艳羡不已,但现如今,中国足球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项成规模、成体系、成建制的青少年足球联赛。
区别于以往U系列联赛,中青赛的一大特色就是全放开、全融合。办赛原则之一是面向全体青少年,打破参赛壁垒,兼顾普及与提高。具体到参赛上,允许体校代表队、学校代表队、俱乐部青训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等自由参加,不设任何参赛限制。比如第一届男子U17组,参赛球队就有200多支;而到后来,介于参赛队数、人数越来越多,地方预选赛规模呈几何数级扩大:首届中青赛共有12个省市赛区组织U13组预选赛,9个省市赛区组织U15组预选赛,等到2023年即第二届赛事,这两项数字分别增长至30个和31个,球队数量分别有280支和409支,参加U13组预选赛的球员人数突破5000大关,U15组球员更是超过8500人……
“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这是中青赛自从创办以来对外一直宣称的两大特点,至少办到今天的第四届,以上这两点依旧是其鲜明的标签。在这个过程中,中青赛一直在坚持U13、U15、U17、U19年龄段设置不动摇这一点其实难能可贵。
从前,中国青少年足球以逢单优先。具体来讲,比如07和08年龄段,单数年出生的球员更吃香,参赛标准更照顾07年龄段作为划分。2022年第一届中青赛四个年龄段,恰好对应09/10、07/08、05/06、03/04,之于各职业队梯队,基本是以两岁为一个周期组建。但在次年,中青赛并没有因此而做出相应调整,U13、U15、U17、U19所对应的划线标准都是双数年龄段,具体为10/11、08/09、06/07、04/05,此举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双数年龄段的球员,同样可以在来年得到更多的重视和锻炼。
当然,青训赛事的体系也不仅局限于一项赛事。在中青赛之外,中国足协在每年初,还会安排组织U14、U16、U18三个年龄段的年度锦标赛(会员协会组),目的也是平衡单、双年龄段在各地方的重视程度。此外,考虑到中青赛是面向全社会、全放开举办,从职业俱乐部精英培养的角度出发,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同时配套推出“职业俱乐部梯队赛事”,即中国足球青少年精英联赛(U21组),简称U21联赛;中国足球青少年精英联赛(U17组),简称U17联赛;中国足球青少年精英联赛(U15组),简称U15联赛,着力打造竞技水平更高的精英级职业球员。
与此同时,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创办,也是着眼于优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全新探索。尤其是在足球层面,等同于将过去4年一个周期的全运会三大球赛事,变相改革为一年一届。众所周知的是,过去数年,中国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尽管有职业俱乐部承担的育人功能,但本质上,离不开各地方和行政力量的支持。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上线,实质上也是推动各省区市重新承担起三大球青训职责,促使各地高度重视三大球的青训工作,在组建队伍、开展训练、人员选拔和投入保障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从而推动青训工作全面发展。
而从2026年开始,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将正式进入到一个以4年为单位的系统性全运会周期,并与全运会、学青会等赛事进行衔接,这同样是青训赛事体系全面重构的关键一环。
精英足球人才的蓄水池
中青赛、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创办,以及职业俱乐部梯队赛事的改革,培养人才是办赛的最大宗旨。多年前,足协青少部就曾经提出一个“三位一体”的思路:“形成以青少年赛事(识别人才)→国字号精英球员训练营(培养人才)→中青赛、精英联赛等赛事(跟踪人才)的人才识别与培养路径。”目前来看已是小有成就,精英球员培养正在初见成效。
以最早举办的U21联赛为例,从问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除了赛事品质和办赛等方面颇受好评,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士把它视为“中国足球人才的后备阵地”。目前在上海申花队得到重点培养,并已入选国家队先后参加世预赛和东亚杯的前锋刘诚宇,在过去数年就是历经U21联赛迅速成长,他同时也是2024赛季U21联赛的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
与刘诚宇齐名的王钰栋,则是中青赛第一批成品的代表——2023年和2024年,王钰栋后代表浙江俱乐部U19青年队两度参加U19中青赛,两次率队夺得亚军;而在U17年龄段,则是问鼎2023年第二届中青赛桂冠。
除此之外,来自上海海港的蒯纪闻,则是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闪亮之星。他不仅率领上海队闯入冠亚军决赛,还在6场比赛总共打入9球,荣膺赛事金靴。
巧合的是,上述三人如今都已经进入中国国家队,王钰栋更是有着稳定的出场,这足以证明在人才识别与培养路径的路径上,这些青少年赛事和国字号训练营的相辅相成,正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但说到国字号训练营,这也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21年7月,中国足协就在香河组织起第一期07/08年龄段球员精英训练营,涵盖小球员近80人。此后,在更加年轻的09/10年龄段,训练营开始以西南、华南、华东、华北分区进行,与此同时,专家团队还同时为每一名球员制作个人评估报告,并纳入中国足协人才数据库,作为各级国家队选材的初级参考依据。之后给予定期跟踪观察,待下一年度各级别青少年赛事进行考核。
在这个过程中,国字号精英训练营的上线,也是为挂靠每一届U17国少队的组建。尤其是自从2025年开始,不仅U17世界杯实现扩军,U17亚洲杯更改为一年一届,这就更需要涉及到青少年精英球员的培养,务必更趋于低龄化、系统性和纵深发展。而就在本月中下旬,中国足协已开始组织会员协会及重点城市,筹划开展2011-2013年龄段男足精英青少年球员训练营,着眼未来及未雨绸缪的态度可见一斑。
而秉承为职业联赛和青少年联赛打通桥梁,中国足协近些年又在职业联赛、青训赛事的体系构建中寻求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U21联赛与中乙联赛之间形成升降级机制,目的就是把优秀球员尽可能向职业俱乐部予以输送;与此同时,U21联赛也开始吸纳更多的U19球员以小打大,越级锻炼,这既充分发挥出U21联赛作为提供生源和人才输送的重要功能,同时又成为一个强化和拔高精英人才水平的捷径。而在新赛季的中超联赛,又推行了一套AB名单制度——所谓B名单,是指球员既能为一线队征战中超,也能为B队或U21梯队出战中乙或其他比赛,目的是让年轻球员获得更多参赛机会,加速成长。
从2021到2025,短短五年之间,从青训赛事体系的全面重构,到精英人才的着力培养,整体进步有目共睹,这对于多年来深处困局的中国足球来讲,尤为难得,不易,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