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改变和未来③:青训发展的求新和探索

王晓瑞07-30 18:00 体坛+原创

中国足球,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从青训体系的全面重构,到足球文化的深耕培育,再到职业足球的刮骨疗毒——这场关乎未来的足球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推进。当我们见证U系列国字号球队重回亚洲八强,当精英体系和校园足球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当纯草根赛事苏超成为现象级的IP,更值得思考的命题已然浮现:这些改变是否正在重塑中国足球的基因,成为可能决定中国足球未来数十年的关键变量?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报道

在精英球员培养中,除了青少年竞赛体系的重构、国字号精英训练营的创建,过去数年,青训中心和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所承载的功能同样十分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正成为我国探索特色足球管理模式的两条创新路径。包括行业内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实现“足球成为我国体育强国标志性事业”所迈出的关键步骤,旨在集中城市(大区)资源对足球项目进行重点突破。

今天,当王钰栋、蒯纪闻们逐渐崭露头角之时,比起浮于表面的“开花结果”,我们更有理由进一步探寻一棵苍天大树在生长过程中,所依赖的养分、水源和肥料究竟从何而来。

“现代化的火车头”

一个青训中心,就是一个现代化的高铁火车头。

2016年,中国足协组织建立首批43个青训中心,包括5个国家级和38个省市级中心,这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至2024年,在《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通知中,五级青训中心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建设以国家足球青训学院为龙头的“国家、大区、省(区、市)、市、区(县)”五级青训中心。2025年,建立20个省级男女足青训中心并不断在各市、县逐层布局,到2030年实现省级青训中心全覆盖。

VCG111191974770.jpg

有趣的是,在第一批5个国家级青训中心之中,武汉、成都、青岛和大连,目前都在职业足球层面,已成为中国足坛的中坚力量。这其中,成都和大连都拥有金牌球市,青岛是目前除上海之外,唯一一个拥有两支顶级职业俱乐部的地方;而武汉更是在男、女足领域取得双丰收:2022年,在完成从中冠到中超的三连跳后,武汉三镇首夺顶级联赛冠军;武汉车谷江大女足不仅实现女超五连霸,今年5月还问鼎第一届女足亚冠联赛。

青训中心作用几何?想当年在创立之初,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其中的奥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地方青训中心的创办,从实际效果上,是可以带动一个地区足球的发展与提高的,堪称是一条捷径。比如,具备相对完整的各级竞赛体系和竞赛规模,促进职业足球、社会足球和足球文化协同发展,还有最受各地方关注的一点,即建立“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精英球员成长生态系统。

在武汉和成都,作为最早一批上线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在精英球员培养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纵向贯通”,指的是精英球员的成长体系需要向职业足球不断延伸,即打破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的壁垒;而青训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横向衔接”统筹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地方足协、职业俱乐部梯队、体育院校、社会机构等体育系统的专业资源优势,与校园足球众项目进行协调,从而做到科学布局、资源共享以及联合培养。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在第七项“改进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式”中指出:“拓展足球运动员成长渠道和空间。加大培养力度,完善选用机制,多渠道造就优秀足球运动员。”这其中,如何为一位优秀苗子打造一条从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已成为各地方培养足球人才的重中之重。而在过去数年,众多地方级青训中心的创立,某种程度来讲,就是承载着类似使命和功能。

例如来自成都的新科国脚胡荷韬,他最早并非起步于成都蓉城俱乐部梯队,而是由重庆前往成都足协青训中心学球。但从德瑞足球培训中心,再到温江训练基地,在胡荷韬由青少年球员成长为职业球员过程中,成都青训中心又发挥出它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足改方案》中所提到的“搞好体教结合,加强文化教育、意志锤炼和人格熏陶,促进足球运动员全面发展”。资料显示:胡荷韬因学习成绩不错,一度考虑以足球特长生身份报考北京理工大学;虽然最终他还是选择职业队,但透过胡荷韬现象,已足以说明地方青训中心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

当然在省市级青训中心之外,国家、大区级青训中心作用更加不容忽视,甚至更为重要。

2022年10月,中国足协在与苏州携手共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该基地同时作为中国足协的大区青训中心。中心以大区青训总监为核心,组建了一支包括教练员、运动表现总监、技术分析/数据专员、运营团队和球员教育发展专员在内的专业技术团队,致力于推动13至15岁青少年球员的“发掘-跟踪-培养”路径建设,并不断探索青训技术的发展。到2025年4月,又以大区青训中心作为依托,组建2011年龄段男足球员强化训练营,其目的是为大区范围内有一定发展潜力且进步空间较大的球员开展补强训练,通过组织潜力球员个人技术、个人战术、运动表现、位置专项和守门员专项培训等活动,提升大区和全国范围精英青训水平。而此前在西安,正是这支2011年龄段男足选拔队,以4比1击败俄罗斯国家青训学院队,初次亮相便是颇受好评。

重点城市,体教并行

严格来讲,对比各省市级地方青训中心,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并不是新鲜产物。

早在1964年、1979年、1992年和2001年,我国就曾经展开4 次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选拔。2021年5月,为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谋深做实“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的足球专项规划,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联合启动“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并于2022年1月-2023年2月,先后三批确立上海、成都、武汉、深圳、广州、长春、重庆、大连、青岛、北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苏州、杭州、梅州、西安、南京共16个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关于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行业内部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现实中,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虽然各有特色,入选城市也有一系列明确的考评指标,但最大的考验在于足球是否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进程中。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相比国外,在本质上还是存在不小区别。首先,国外体育城市如伦敦、巴黎、米兰、东京,多数是通过第三方机构行评定,秉承体育与城市文化结合的建设目标,催生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或是促进民众参与体育,或是激发体育产业潜力,但中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更为侧重的,还是借助城市力量提高我国竞技足球的成绩。其次,在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中,青少年精英球员体系被普遍认为是主要工作之一,而这自然离不开前文所提到的地方级青训中心的创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需要通过体教融合,畅通精英运动员的升学机制,比如为青少年足球精英运动员配备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核心之本。再然后就是通过精英训练营与高水平基地发现、培养天赋型球员,并通过赛事体系建设进行锤炼和打磨。

例如大连,作为首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就秉承体教融合培养出了一批新生力量,最著名的就是“育明三少”——目前效力于大连英博队的朱鹏宇、曲格平和黄山。所谓育明,是指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差不多两年前,三人还就读于这所高中,而且属于全日制学生。每天下午只有到三四点以后,才可离校前往大连青训基地学球。那时,他们都已经是大连人U17梯队的一员。而现如今,朱鹏宇和黄山已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而且还是通过全国考试录取的,曲格平更是以文化课成绩考上全国顶尖名校吉林大学计算机系。

2339751196365291842.jpg

过去每当谈论中国球员,外人常会感慨文化知识有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在今天,中国足坛也开始涌现出类似长友佑都、三笘薰等日本正规大学生球员走向职业联赛的范本,不得不说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当然,具体到赛事体系的建设,中青赛等赛事也在积极倡导为更多校园球队提供更高水平的竞赛舞台,尤其是在U19年龄段,希望吸纳更多大学球队参加,某种程度来讲,也是进一步实现体教融合思路的体现。然而,我们更需承认的是,以全国足球发展城市为试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精英球员的升学问题,而地方青训中心制度又保障精英球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可以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指导;赛事体系层次清晰且比赛数量

充足提供助力作用,可见依托于足球重点城市的精英球员成长体系正在初步建成。

当然,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功能也不仅局限于此,比如以社会足球为基础、职业足球为引领、足球文化为内核,形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同样被视为各地方的工作纲领之一;而促进城市足球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更是新时代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所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王晓瑞

《体坛周报》国内足球记者,常年报道各级男足国字号。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