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校生超过3.5万人的民办高校,最近因一场花样轮滑赛事而沸腾。
“希望这是一个新起点!”回想8月21日至23日全国轮滑(花样轮滑)锦标赛的一幕幕,已忙碌整整一周的赵秋萍感慨地说。本次锦标赛有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32支队伍、489名运动员参赛,创下花样轮滑锦标赛参赛规模的新纪录。
赵秋萍来自上海市体育局,身兼中国轮滑协会副秘书长,她最广为认知的身份,是中国首位荣获亚洲花样轮滑女子全能冠军的运动员和花样轮滑项目的推广者。
近些年,轮滑赛事活动如潮水般兴起,越来越多青少年投身其中,感受轮上飞驰的快乐。不过,与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项目的火爆相比,花样轮滑则略显“清冷”,总体实力和国际大赛成绩不如当年,甚至已不可同日而语。
“把国家级赛事放在校园举行,目的就是让学校领导和更多学生意识到,花样轮滑不只是玩玩而已,它还能让你有机会参加全国锦标赛,获得国家认可的成绩,实实在在推动项目进校园。”赵秋萍说。根据竞赛规程,本次赛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轮滑协会,各相关学校、轮滑俱乐部、相关培训机构等均可组队参赛。
郑州科技学院这次派出27名运动员参赛,副校长刘赛赛说,该校2023年曾承办全国大学生轮滑锦标赛,并获得全国冠军两项、亚军三项、季军四项。“轮滑在我校基础雄厚,平时学校也经常组织轮滑赛事。”
23日晚,可容纳上千人的郑州科技学院体育馆座无虚席,2025全国轮滑(花样轮滑)锦标赛开幕式在这里举行。
这是花样轮滑全国锦标赛四十年后重返河南,也是全国花样轮滑锦标赛首次在大学校园举行。一个项目要实现发展与振兴,必须紧紧抓住学生这个群体,花样轮滑这步棋的方向不错。
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轮滑协会、河南省体育局主办,河南省全民健身中心、郑州科技学院承办,河南省轮滑协会协办,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市教育局提供支持。中国轮滑协会主席冯连世、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孙晓红、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舒卫方、郑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张伟、郑州科技学院副校长刘赛赛、中国轮滑协会副秘书长赵秋萍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
比赛设单人滑、双人滑、单人舞、双人舞、四人秀、队列滑、团队秀7个项目及幼儿组、少年组、青年组、成人组及大众组5个组别,老少同场竞技,共谱花滑佳话。
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组委会赛场进行了重新布局和全面翻新,完善了灯光、音响等配套设施,同时在竞赛组织、服务保障等方面做了细致安排。
为期三天的比赛产生了36个项目的冠军。从发展格局看,上海得益于上海市轮滑学校对项目的专业化保障,一枝独秀,派出9支队伍132人参赛,夺得22项冠军,除上海体育大学派出的光宗耀祖队夺得小团秀成年组冠军外,其他21项冠军皆由上海市轮滑学校获得。处于第二梯队的是陕西和广东,陕西省花样轮滑队夺得8项冠军,西安花样轮滑队2项冠军;广东是参赛运动员最多的省份,共149人,最终获得2项冠军。另外,北京由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夺得2项冠军,江苏和安徽也各获1项冠军。
除了比赛本身,让人欣喜的是,业内人士在赛场内外,都在认真思考,如何让花样轮滑更好扎根于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当中,成为人人可及、人人乐玩的生活方式,并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引导作用,更快发现培养竞技人才。
赵秋萍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杭州亚运会、成都世运会的相继举行,放大了轮滑生态的衍生效应,但具体到花样轮滑的小生态,还是困难很大。“利用这次比赛,我们请来了很多资深的花样人,目的就是大家一起想办法,想对策。”赵秋萍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作为中国轮滑协会官方合作伙伴,中国人保近年来致力于发挥保险效能,全面护航中国轮滑运动的发展,不仅为本次赛量身定制全方位的风险保障方案,保障工作涵盖责任保障、意外伤害、应急救援和风险减量等多项内容,还派出人保财险郑州市分公司的四名专业人员驻场服务。“保险作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能够科学地识别评估风险,综合利用经济和技术手段,防范、转移风险,减少损害损失程度,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我们在现场,一方面是为赛事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大家加深对保险作用的认识。”中国人保相关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