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军虽憾信心重燃,男篮踏上复兴之路

邵化谦08-25 16:09

本报篮球评论员邵化谦

我一个朋友准备买房,最近满世界在看房子,东城、朝阳、亦庄、海淀,全北京的转悠,但看了几个月,却迟迟没有下手,我问他,是位置选不到合适的?小区配套不满意?还是没有心仪的学区?

答曰都不是,“我就是对房地产市场不是很有信心,怕现在买了过几年也‘站岗’了。”

我朋友、包括大家对房地产的信心什么时候能恢复,我不知道,但中国球迷对中国篮球的信心,自2025年男篮亚洲杯时起,已经开始恢复了。

image.png

刚刚过去的男篮亚洲杯上,中国男篮拿到了亚军,这个“第二”看似与过往辉煌相比并不耀眼,但对于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篮球而言,这个亚军的价值远超名次本身,它带来的不仅是奖杯和掌声,更是一种久违的自信、一种打法的确认,以及对中国篮球乃至三大球振兴的启示。

中国男篮在队史上经历过低谷,但过去几年,中国男篮经历在低谷堪称前所未有。2019年世界杯主场失利,无缘直通奥运;东京奥运会落选赛两战皆负,37年来首次无缘奥运会;亚洲赛场统治力不再,2022年亚洲杯仅获第八;2023年男篮世界杯仅排名第29,创下历史最差成绩,未能直接晋级巴黎奥运会,无缘落选赛;主场作战的杭州亚运会,中国男篮则是在世界杯溃败菲律宾一队之后,在主场又被菲律宾二队逆转,无缘决赛。一连串的挫折不仅让球迷失望,更让球员们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亚洲杯亚军的价值得以凸显。尽管并非冠军,但中国男篮在比赛中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半决赛对阵新西兰时的顽强,决赛中长时间领先世界排名第七的澳大利亚,这些都是过去几年难得一见的。

信心是一种微妙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关键时刻决定比赛的走向。本次亚洲杯,我们看到了球员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在关键时刻出手,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可能比技术上的进步更为珍贵,这种从球员内心生长出来的信心,也是任何热身赛的胜利都无法替代的。

收获信心的同时,中国男篮也收获了信念,那就是我们的打法要顺应国际篮球潮流。近年来,世界篮球发展趋势明显向着速度化、空间化和外线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内线优势虽然仍然重要,但已经很难完全决定比赛胜负,中国男篮过去过于依赖内线的打法在国际赛场上逐渐失去威力。

本届亚洲杯,中国男篮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战术风格,教练组明显强调该快则快,增加外线投射,不再单纯依靠低位进攻。数据显示,本届亚洲杯,中国男篮的三分命中率排名赛会第一位,达到了40.1%。另外,球队场均三分球出手次数也到了26.2次,三分球占全部出手的比重来到了40%以上。

此外,本届赛事,中国男篮的百回合得分高达128.8分,高于澳大利亚,高于新西兰,位列赛事第一位。这一数据也很明显证明,国家队的进攻流畅了、精准了。

本届亚洲杯上中国男篮的成功也证明了一件事,就是我们的本土教练,也能带队打出顺应国际潮流的篮球,之前中国男篮主教练郭士强曾不止一次表示,中国男篮要从低谷中走出来,就必须跟世界篮球的趋势和理念接轨,他在讲述自己的执教理念时说:“第一个就是攻守平衡,每一个人要平衡,全队也要平衡;第二个是内外结合;第三个是快速反击、快攻要提速;第四就是要打团队篮球。”

郭士强表示,大家看到中国队进攻更快,也是因为他对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研究了世界杯、奥运会等世界大赛数据之后,他为队伍制定了40分钟的比赛进攻出手次数要达到67至70次的目标,每一场比赛的得分要超过80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打法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国家队层面,CBA联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多球队开始重视外线进攻,强调防守转换,国内球员的得分方式和效率正在改善,国家队的打法转变实际上是中国篮球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男篮的表现,也是三大球振兴战略在篮球项目上的阶段性成果。

回顾近年来中国篮球的改革举措,包括CBA联赛的职业化推进、国家队建设模式的调整、青训体系的完善等等,都在逐步显现效果。虽然问题依然有,但至少方向已经明确,路径逐渐清晰。

当然,亚军并不代表成功,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为一次亚军而过度乐观,中国篮球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亚洲篮球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强队实力不减,伊朗原本被认为青黄不接,这次亚洲杯还是拿到了第三,新兴力量因为归化球员的加入而不断崛起,沙特与中国男篮在小组赛斗到最后一分钟也是一个证明,中国男篮在亚洲没有太多轻敌的资本,更需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

2025亚洲杯已经成为了过去,亚军只是中国篮球漫长复兴路上的一个驿站,而非终点,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可能不是成绩本身,而是方向的确认和信心的重拾。

现在,中国男篮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2026年名古屋亚运会、2027年卡塔尔世界杯甚至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这届亚洲杯只是我们一个近期的目标,我们最终的目标是2027年世界杯,要拿到2028年奥运会入场券。”郭士强说,“我们两届奥运会没有进了,对于我们中国篮球人来说是比较遗憾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拿到2028年的奥运会入场券,我们肯定会朝着目标努力。”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邵化谦

《体坛周报》篮球部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