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益唯
在西安举行的U23亚洲杯预选赛D组前两轮比赛中,中国队先是以2比1险胜东帝汶,随后又以10比0横扫北马里亚纳群岛。两场比赛的结果反差巨大:首战跌跌撞撞,次战酣畅淋漓。人们自然将目光集中在第二场的绝对主角——王钰栋,他替补登场后直接参与7个进球,几乎以一己之力摧毁对手整个右侧防区。然而,一场大胜并不能掩盖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射到王钰栋的耀眼表现,反而会忽视值得警惕的问题:这支球队在赛前准备和认知环节仍有明显短板。
险胜东帝汶:不是轻敌,而是准备方式出了问题
赛前,东帝汶被普遍视为“送分童子”。但比赛中,中国队很快发现情况并不如预期。赛后,队长刘浩帆直言,教练其实已经提醒过对手的能力,“可能就是我们队员还是有点掉以轻心了。”
他进一步解释,中国队员在比赛开始前“就把对方想得太简单了”。
可见,教练组并没有轻敌,赛前已经提醒过对方的特点,但教练的提醒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教练的提醒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比如,对东帝汶21号队长的技术特征,显然我们赛前了解不多;球员们只能在比赛过程中一点点“感受”对手的能力。正如刘浩帆所说,对手“看上去能力一般,但实际上脚下都能踢”。这种赛前信息缺口,直接导致了场上的急躁与低效。
对照日本:赛前信息化准备的价值
一年前,中国队在世预赛18强赛首轮客场对阵日本。尽管日本整体实力占优,但日本队长远藤航在赛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中国队在定位球进攻方面有一定威胁”。他所说的,正是36强赛中国客战韩国时蒋圣龙利用任意球机会,那次极具威胁的六码线头球攻门。
为什么日本球员能在赛前就捕捉到这种细节?答案在于他们的准备方式。日本足协前技术委员会主席反町康治在《技术之家》一文中透露,日本队会将经过加工的数据,直接推送到球员的设备上。球员只需要点开,就能清楚看到自己可能面对的对手习惯动作和关键能力。这样一来,教练不必在准备会上反复强调“要注意这个对手的某个地方”,确保赛前的技术准备细致而高效。
这种信息化手段,让日本队即便面对比自己弱的对手,也能保持足够的重视和准确认知。而中国队的现实则是:教练组有准备,但传递方式依旧停留在“口头提醒”,球员在赛前并未建立清晰的对手画像。
第二场大胜:王钰栋不能掩盖的问题
次轮对阵北马里亚纳群岛,中国队在王钰栋的带领下迎来大爆发。替补登场的他贡献2球4助攻,此外他的一次被挡的射门则直接导致李新翔的进球。这场大胜大大弥补了首轮小胜的遗憾,出线形势变得主动。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上半场中国队在急于求成时依旧浪费了大量机会,说明心态和执行层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第一场的尴尬尚可归结为对对手了解不够,那么第二场的前45分钟则表明,这支球队在准备、应变和执行上的功底依然不足。
不能只有王钰栋:技术支持的重要性
依赖个别球员的爆发并非长久之计。王钰栋的闪耀当然令人欣喜,但一旦对手重点盯防甚至限制他,中国队还有多少B计划?
足球是团队运动,而现代足球更是信息驱动下的体系运动。东南亚球队的进步速度正在加快:归化球员、外籍教练、数据技术的普及,让他们逐渐能够踢出现代化的防守和进攻。中国足球若仍停留在凭经验、凭直觉去认识对手的阶段,很可能再次陷入“比赛中才知道对手不简单”的被动。
真正的重视对手,不是喊口号,也不是临场才反应过来,而是赛前就把对手的特点吃透,让球员在踏上赛场之前心中有数。
总之,2比1险胜东帝汶和10比0狂胜北马里亚纳群岛,折射出的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中国足球在准备层面的落差。王钰栋的爆发值得赞叹,但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中国队不能只有王钰栋。
如果没有系统化的信息支持,没有对对手特点的清晰认知,中国队很可能面对强敌时过于胆怯,面对弱队时又盲目乐观。与其赛后感叹“没想到”,不如提前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唯有如此,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而不是一再为本可避免的遗憾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