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被看好的湘超,凭什么让全网“真香”了?

湘伴10-20 18:35

刚刚过去的周末,2025湘超常规赛第六轮战罢,多场对决精彩纷呈,话题热度不断攀升。

1760954888682039573.jpg

10月19日晚,“湘超联赛”第六轮张家界队主场迎战长沙队。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长沙队凭借12粒净胜球、16分总积分强势跃升积分榜榜首,常德队球员赵文荻以5粒进球的亮眼表现,占据射手榜头名。赛事渐入中程,这场扎根三湘大地的本土足球赛事,热度与声量持续走高。

1760954968853012564.jpg

抖音截图。

没有顶级球员加持,没有巨额资本堆砌,湘超究竟靠什么在一片“冷启动”中逆势而起,稳稳拿捏“流量密码”?

自嘲出圈,越“策”越鲜活

湖南方言中的“策”,有着调侃、逗趣、自嘲的多重意味。这种独特的幽默感,成了湘超“破圈”的第一把利器。

当“苏超”球迷都在喊“十三太保争‘南哥’”时,湖南13支球队组团“叫板”,毫不避讳地喊出“十三充电宝‘干长沙’”。

这句看似“大逆不道”的口号,让看戏的网友都“啧啧称奇”,调侃湖南是一座“对抗路省份”。

然而,就在大家期待一场轰轰烈烈的“内战”时,剧情却迎来“神反转”。

前几天,张家界和长沙两封书信一来一回,“约架”秒变“联谊”,“亲亲抱抱举高高”的画风把网友都给整不会了。

13.jpg

湘伴君只想感叹:不愧是脾气炸、性子善的湖南人,只要“毛被捋顺了”,伸出去50米的大刀也能收回来。

要说“策”得最有韵味的,还是永州。

眼见首次主场比赛马上要在体育场举行,但“历史悠久”的场馆实在“破破烂烂”,工地上的挖掘机还在“吭哧吭哧”赶工。一派“等米下锅”的景象,急煞了广大网友。

1760955116059013854.jpg

9月9日,还在进行提质改造的永州市体育场。雷中祥 摄(湖南图片库)

情急之下,永州球迷干脆“两手一摊”,自封“告花子”。

这种看似自贬的表达,恰恰戳中了当下网友对“真实不装”的审美偏好。没有豪门球队的架子,没有刻意营造的“强者人设”,反而让永州队的关注度水涨船高,从“没人看好”变成“全网撑腰”。

类似的“自黑式营销”,在湘超现场比比皆是——湘潭队胜率不高,就悠然接下“莲妹”昵称,坦言自己“上不得厅堂,但下得了厨房”,专心为球迷烹制“湘潭好菜”;怀化队主打“躺平式快乐”,不争不抢不出风头,反而收获了一波“佛系粉丝”;郴州队直接喊话:“长沙,来‘挖矿’咯!”这种“不怕被挖墙角”的豁达,让郴州在球迷的会心一笑中成功出圈……

湖南人的自嘲,不是自我贬低,不是消极认命,而是将弱势转化为特色的智慧。场地不完美就认“告花子”,赢球少就当“美食博主”,实力不济就玩“快乐足球”。正是这种“策得起”的自信,精准打在了网友的情绪“痒点”上,让湘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花路”。

逆袭出彩,越“拼”越动人

如果说“策”文化是湘超的外在表情,那么“敢拼敢闯”就是湘超的内在风骨。

湘超起步时,“苏超”已凭借专业的运营成为现象级IP。姗姗来迟的湘超,最初只被看作一个“笨拙的模仿者”。

“别人越说我们不行,我们越要做出样子。”于是,“一身反骨”的湖南人,袖子一挥,说干就干。

赛事主办方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紧扣民间赛事的本质,主打“接地气、重参与”。

比如,针对球员大多是业余爱好者的特点,不设置过高的参赛门槛;赛程安排避开工作日,大多放在周末,方便球迷“追着赛事跑”;球队自带“拉拉队”“后勤组”,让赛事变成“全家总动员”。

1760955229814090022.jpg

9月7日晚湘超揭幕战,球迷激情呐喊助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因为没有思想包袱,湘超可以大胆尝试各种创新;因为没有传统束缚,湘超可以灵活适应复杂环境。这种逢山开路、务实进取的精神,是湘超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口碑的关键。

更令人称道的,还有湖南人善于“借势”的智慧。

当在大湾区的湖南人发出“请战”信号时,主办方精准捕捉这一情感共鸣点,国庆期间精心策划了邵阳、娄底两场回乡“省亲赛”。从比赛现场万人同唱《歌唱祖国》《故乡的云》,到户外广告牌上“岭南湖南都是故乡”的标语,一场赛事,不仅让湘超的影响力从湖南本土成功辐射至大湾区,更以乡土情谊为纽带,打出了一张直抵人心的“感情牌”。

眼下,恰逢湖南正举全省之力面向全球招才揽才,“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召唤饱含诚意与期许,而湘超恰好成为这一召唤的现成载体。

当“感情牌”打出温度与深度,当“故乡云”从心底的眷恋飘进可及的现实,当“走出去”的积累与“回故乡”的实干紧密相拥,湘超便不再只是一场足球赛事,更有望成为汇聚人才、资本与活力的强大磁场。

比如,大湾区湖南人队总负责人陈学思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展望:“想探讨成立一个宝庆公益基金,免费资助有天赋的球员,让他们到广东、到国外、到更高水平的地方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远见生根,越“计”越扎实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古训所蕴含的智慧,而今在湘超的绿茵场上找到了回响。

为促进湖南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建设,湘超做出了一个硬性规定:每场比赛中,每队必须有不少于3名中学生球员上场。

湘伴君认为,这看似是规则,实则是远见。它“计”的不仅是球场上的一时胜负,更是湖南足球发展的根基与未来。

这一远见的成效,已由数据生动印证。湘超常规赛五轮战罢,“书包射手”以近半进球占比撑起进攻半边天:84粒总进球中,31名学生球员包办了41球,占比高达48.8%。具体来说,15名大学生轰入22球,16名中学生斩获19球。而常德队夏宇航和永州队唐梓铨,更是各进3球,并列学生射手榜榜首。

18.jpg

从湘超这片沃土出发,湖南校园足球在全国舞台上繁花满枝:全运会U18组男女双线挺进决赛阶段,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四夺全国校园足球冠军,长沙南雅中学女足问鼎全国五人制锦标赛,中南大学实现了沙滩足球三连冠。

湘超赛制的大胆创新,充分说明,一项赛事愿意为未来播种,青春必会报之以璀璨的荣光。

当然,湘超的远见,不能仅仅停留在足球竞技层面,还要向着打造“赛事-城市”共生体的方向努力。

贵州“村超”凭借全民参与的热度带动榕江旅游收入翻倍,江苏“苏超”让赛事举办地成为周末游热门目的地,这些案例都证明了 “赛事+文旅”的强大势能。湘超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足球赛事与文旅资源深度绑定。

想象这样的场景:一个深秋的周末,数千名球迷为一场“长株潭德比”奔赴长沙。白天,漫步橘子洲头,品尝火宫殿小吃,体验文创市集;傍晚,涌入贺龙体育场,山呼海啸的呐喊声只为赛场上的胜负;终场哨响,人们转入解放西路的夜市,在人间烟火气里继续回味着赛场上的精彩瞬间……

当湘江夜色中的呐喊、臭豆腐的香气与少年球员的汗水,通过直播镜头传遍全国时,赛事便从“90分钟的竞技”延伸为“一趟深度的城市探索”,进而转化为“一个可观的经济新引擎”。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