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赛季,没有哪位NBA球员的中距离投篮能像杰伦·布朗这样兼具产量与效率。这一趋势似乎也映照在球队表现上——即便缺少了杰森·塔图姆和上赛季四名主要轮换球员,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依然打出了全联盟第六的进攻效率。
虽然赛季才刚刚开始,但布朗已迎来职业生涯至今最出色的得分表现:场均27.9分、命中率50.6%,双双创下个人新高。开季17场比赛中,他已有四场得分突破35分,而这与他上赛季整个常规赛的35+场次持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得分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他最为钟爱的区域——中距离。这位四届全明星在油漆区与三分线之间的地带投出了53.1%的命中率,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距离效率的最高值。
目前联盟中无人能在此区域与他媲美。本赛季共有10名球员尝试了超过50次中距离出手,其中包括凯文·杜兰特、谢伊·吉尔杰斯-亚历山大和贾马尔·穆雷等中距离高手。而在这份精英名单中,布朗以98次出手、53.1%的命中率成为效率最高的球员。
然而布朗并非一直拥有如此充沛的中距离开火权,也并非始终如此高效。上赛季他场均出手2.5次中投,命中率仅40%;而再往前一季,他场均2.6次出手,命中率为43.5%。事实上,在更早的几个赛季中,他的中距离表现反而更加稳定:2022-23赛季他入选最佳阵容时,场均3.1次出手命中率达47.1%;2021-22赛季为45.9%;2020-21赛季更是高达50%。而本赛季,他的中距离出手数已跃升至每晚5.8次。

“今年我们必须把握每一个能得到的出手机会,”布朗解释道,“大家都鼓励我更做自己。但在过去,这类投篮往往是被限制的。”
布朗被劝阻过多采用中距离的情况在联盟中并不罕见。随着数据分析不断揭示中距离的相对低效,各级篮球运动员都被越来越多地引导远离这种投篮选择。芝加哥公牛队新秀马塔斯·布泽利斯曾在播客中分享他的“NBA初体验”:那并非来自场上对抗,而是主帅比利·多诺万在看完他对阵雷霆的比赛中一次常规底线中投后,在录像课上直言:“马塔斯,把那玩意儿扔进垃圾桶。”布泽利斯回忆道:“我当时心想:那可是我的招牌动作——‘好吧,我再也不投那种球了。’”
多诺万教练对中距离的排斥只是联盟整体趋势的缩影。1996-97赛季——联盟首次引入投篮追踪数据时——有89名球员单赛季中距离出手超过300次(迈克尔·乔丹以1202次高居榜首)。十年后,这一数字降至65人;再到2016-17赛季,仅剩28人。而上赛季,全联盟只有三名球员的中距离出手数突破300次:吉尔杰斯-亚历山大、德文·布克和德玛尔·德罗赞。与此同时,三分出手数持续飙升——这背后是清晰的数学逻辑:一次两分跳投与一次三分出手,若想价值相等,需要满足“三分命中率 × 3 = 中距离命中率 × 2”的条件。换言之,33%的三分命中率与50%的中距离命中率价值相当。因此当球员三分命中率超过33%,或中距离命中率低于50%时,三分球便成为更优选择。以塔图姆上赛季为例:他中距离命中率39.6%,三分命中率34.7%,从纯数学角度,三分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然而数据分析也存在其局限性。布朗指出:“很多人用数据解读比赛,盯着百分比看。但对我而言,在场上找到节奏感能让所有投篮变得更轻松。一旦你看到球钻进篮筐,三分手感也会随之而来。”他强调,“中距离一直是我启动进攻的开关,而数据分析无法量化一个人手感发烫的潜能。”
凯尔特人主帅乔·马祖拉也认同球员个人节奏对投篮选择的影响:“只有杰伦自己最清楚他在比赛中的节奏与心态。判断一次出手是否合理,除了位置还有很多因素。有时候球员的舒适度优先,有时候球队的整体节奏更重要,关键在于双方的沟通与理解——毕竟最终执行投篮的是球员自己。”

数据统计显示,上赛季扎克·拉文、斯科蒂·巴恩斯、西亚卡姆等多名球员在命中率低于40%的情况下仍出手超过200次中距离。有些中距离确实是低效选择,但另一些则源于进攻时间将至的无奈,或是防守策略下的唯一机会。快艇主帅泰伦·卢甚至因此反思:“我们总和分析团队讨论:为什么不去专精防守方愿意放给我们的投篮?既然他们放任中距离,我们为何不强化这项技术?”
布朗确实将中距离作为常规训练项目,常常在训练结束后与助理教练加练。魔术主帅贾马尔·莫斯利阐明了进攻优先级:“我们首先冲击篮筐,其次争取罚球,再次把握空位三分。但如果防守迫使你投中距离,你也必须接受——因为现代防守实在太出色了。”篮网主帅费尔南德斯则进一步区分:“我接受节奏流畅、无人干扰的中距离干拔,但反对那些过度运球后的强投。”不过他随即补充道:“归根结底,如果球进了,那永远是次好进攻。”
马祖拉点出问题的本质:“没有两次投篮是完全相同的,每一次出手都承载着此前的团队进攻脉络与个人手感记忆。”
中距离投篮在关键时刻的价值尤为突出。当比赛进入生死时刻,防守会更加坚决地封锁三分线与禁区,此时中距离往往成为唯一的破局之道。泰伦·卢感叹道:“我觉得这已成为一门失传的艺术。”布朗与凯尔特人对此深有体会:去年总决赛第三场终局阶段,他在领先2分时面对蒂姆·哈达威命中关键中投,扼杀了对手反扑的势头。“那记投篮阻断了他们的气势,最终帮助我们赢下比赛、赢得总冠军,”布朗在夺冠后的访谈中回忆。类似剧情也在今年总决赛首场上演:哈利伯顿在终场前0.3秒命中中投,带领步行者险胜。“所有绝杀球、季后赛关键投篮,几乎都是中距离跳投,”卢总结道。
本赛季当布朗在场时,凯尔特人进攻效率高达120.6,这一数据可排在联盟第三;而当他休息时,球队进攻效率骤降至110.5,跌至联盟倒数第六。虽然球队进攻成功不能简单归因于布朗的中距离——他在禁区内72.2%的命中率更为恐怖,安芬尼·西蒙斯、佩顿·普里查德等队友也贡献了高效得分。同时,进攻篮板(联盟第7)与控制失误(联盟最少)同样是重要因素。然而若忽略中距离在进攻体系中的作用显然有失公允:除了布朗之外,普里查德与德里克·怀特在中距离同样保持可观的效率。
我们无从推测,如果中距离没有成为布朗的稳定武器,他的进攻表现将如何改变:突破路线是否会如此畅通?罚球机会能否创生涯新高?(场均6.4次)对阵魔术时那决定比赛的末节12分连得是否还能上演?但正如布朗所言:“数据分析永远无法捕捉比赛的势头。”而这一点,或许正是中距离艺术最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孔阳)